设计有效活动,实现高效英语课堂

作者: 陆红

随着新时代教学观念的逐渐普及,小学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搭建高效英语课堂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活动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在沟通、互动与交流中实现英语情感、语感以及知识的积累,促进学生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创新游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教育学家认为,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兴趣和积极性的驱使下,实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框架的搭建。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课本内容,恰当地运用游戏环节,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英语是一门外语,有些课本中的游戏环节并不符合我国学生的成长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适合中国学生的游戏情境,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以“I like dogs”的学习为例。在这一单元的Fun time中,学生需要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向其他人介绍该动物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lion、monkey、panda、tiger等动物的描述,教师先邀请一名学生在多媒体设备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并用英文向其他人介绍该动物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动物特征,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the animal features described by Lee are realistic?”被点到名字的学生,不仅要回答之前的学生所描述的动物特征是否正确,还要阐述该动物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不是,还需要阐述自己所喜欢的动物类型以及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会将课本中的Fun time同化为阅读讲解。但是从课本内容的拟定上看,Fun time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有效使用课本的各个版块,通过生活情境的搭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情感表达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落实,小学英语教师将提高课堂质量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3P”教学法,即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进行课程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处于课程的核心,通过压缩课本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划定与灌输,但静态化的知识讲解,并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接受能力开展多元化的活动设定。其中,角色扮演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学生将课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以“A new student”的学习为例。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一名老生向一名新生介绍校园的大致情况,这个过程不仅涉及art room、classroom以及computer room的表述,还涉及1楼、2楼、3楼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在课程开始时要求同桌两人为一组,分别扮演新生与老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校园的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在不经意间使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还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发现,由于学生对校园的熟悉度较高,所以在演绎的过程中可以遵循自己的思维,即使在演绎的过程中出现陌生词汇,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进行提醒。

用角色演绎的方式取代静态的课文内容灌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学生在演绎之前就需要将自己代入课文,并搭建好课文内容的逻辑框架;另一方面,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英文的输出可以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合实践活动,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知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学生的实践与知识的获取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理解需要依托具象化的事物,所以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是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指的是活动既要贴合课本内容又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能为了策划活动而捏造事实。其次,教师设计的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将课本内容、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为一体,策划出生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Then and now”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主要讲解了三代人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变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三十年前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成员展开简单的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含阅读方式、通信手段以及社交方式。通过学生前期的了解,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享。教师在学生的分享中发现,学生能够自发地使用课文中的重点单词表述内容。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Who can describe how our living conditions have changed in the last 30 years?”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所学,从吃、住、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策划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相信学生拥有从实践中总结相应规律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引导者的角色,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并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辅助学生完成课文逻辑框架的搭建。

四、结合多元身体语言,促进学生词汇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将TPR教学法与多元活动相结合。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加州的心理学和统计学教授James    J.Asher提出TPR教学法,旨在通过全身活动进行语言教学。James J.Asher教授认为,教师可以利用TPR教学法进行语言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用祈使句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指令,接受指令的学生应立刻对该指令做出反应。James J.Asher教授强调,教师应该包容学生的错误,这样在有益于学生的轻松的教学环境中理解语言的含义。

以学习strong和weak这一组词汇为例。strong和weak是一组反义词,在“The lion and the mouse”这一单元中分别对应狮子与老鼠,为了让学生加深对strong和weak含义的理解,教师鼓励学生使用身体语言“比划”强壮和虚弱的状态。随后,邀请全体学生起立,教师发出strong或weak的指令后,让学生“比划”出对应的动作。重复几次之后,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将强壮与虚弱和身体语言联系起来。最后,教师针对large和sharp这一组词汇,邀请几组学生模仿刚才的模式,将large和sharp与身体语言相联系,从而加深对所学词汇的了解与记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目前,TPR教学法已经在我国中小学广泛应用,但受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这一先进教学模式还未引起小学教师的重视。因此,教师应加强现今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将活动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是教师在新时期的积极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以及心理状态,设计出兼具生活化与形象化的活动,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