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跨界思维,打破语文与音乐的壁垒
作者: 姜洁萍纵观以往的基础学科教学,能够发现学科之间存在壁垒森严的情况,学生只能在特定的学科内进行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难以进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难以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推行,让跨界思维逐步走入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意识到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开始积极地在学科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带给学生新鲜的学习体验,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音乐、语文都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学科,都能够抒发、记录人们最真挚的情思,对此,在组织学生学习音乐时,教师也应主动践行跨界思维,积极引入语文元素,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创建品质音乐课堂。
一、语文导入,调动学习活力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很容易对新颖、有趣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也会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而导入环节犹如一节课的大门,当大门光彩夺目时,学生也会对门内的世界产生探索的欲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课堂导入环节在整节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主动使用语文中的诗句、文章、文学常识等,设计导入的形式、内容,以便带给学生新奇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对新课中的音乐知识产生好奇,从而激活学习的动力。
例如,教学《四季童趣》这首歌曲时,教师便可利用学生学习过的语文知识设计导入环节,有效激活学生对未知内容的学习动力。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教师能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体会四季美丽的景色。对此,在课堂伊始,教师便可将《四季之美》这篇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提出“你们学习过这篇文章吗?你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吗?”的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语文课文,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新奇,并纷纷唤醒以往的记忆,主动说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当学生用文章中的语言描述四季时,教师顺势引导“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四季,也体现了四季独特的美,在音乐领域也可以用悦耳的歌曲赞美四季,呈现四季美丽的景色,你们想不想听听有关四季的歌曲呢?”促使学生自觉生成对歌曲的好奇心,积极开启新课之旅。
好的导入环节,不仅能抓住学生的目光,也能让学生把握课堂的命脉,事先了解学习的主题。案例中,教师先用课文设计导入环节,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揭开学习内容的神秘面纱,再引导学生欣赏乐曲,让学生自然地走入新课,对新课内容萌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为高品质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
二、文乐结合,营造良好情境
音乐艺术带有强烈的抽象色彩,当教师直接为学生播放乐曲,请学生想象乐曲中的画面时,学生往往难以基于浅薄的音乐素养和想象力正确构建乐曲中的情境,导致音乐赏析的质量较差,学唱的效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而语文既是一种文字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能够利用文字记录精彩的画面,用语言诉说细腻的情感,在学生欣赏乐曲时,教师不妨为学生引入相关文本,引导学生依据文字中描述的画面展开想象,从而在脑海中搭建相应的情境,以便在文、乐结合中提升欣赏的质量。
例如,《五指山歌》这首乐曲中呈现了五指山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风土人情,并用天籁般的旋律营造了优美的情境,但是,单纯利用歌曲,难以帮助学生深入情境对歌曲进行深刻感知。对此,教师便可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些描写五指山的诗句、文章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构思相应的画面。如,有的文章中描写道“远远望去,五指山犹如一只张开的墨绿色的巨大手掌……”,基于这句话,学生也能够根据手掌的形状,在脑海中想象出对应的情境。在对诗句、文章进行赏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和学唱本首乐曲,引导学生唱出对五指山的赞美、喜爱之情,以便学生进一步领略歌曲中渗透的精神内涵。
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为学生介绍歌曲情境的方式,已经逐步退出课堂这一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语文元素的介入。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呈现相应的文章、诗句等,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可以由此构想出相应的画面、情境,从而对歌曲中的情感、内涵进行深度解读,提升欣赏歌曲的实效。
三、语文教学,提升学唱质量
引导学生感悟乐曲中的情感,并请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精准地表达情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板块。然而,许多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学生多听几次范唱音频、多跟唱几遍,便可以正确理解歌曲的感情。显然,这样的想法高估了学生的学唱能力,也错误地判断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带领学生解读歌词之下隐藏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演唱时做到真情流露,真正用歌声传递歌曲的情感。
例如,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乐曲时,教师便可越界成为“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对歌词进行精准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先请学生聆听范唱音频,让学生对整首乐曲的旋律、节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为学生创建交流讨论的活动,鼓励学生依靠自身的文学素养,对诗词进行自主解读。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点拨,为学生介绍一些关键词句的含义,促使学生在同伴互动、教师指导中,正确理解“飞雪”“俏也不争春”等词句的意思,在演唱时真正地唱出梅花乐观自信、谦逊坦荡等美好品质。
显而易见,音乐教师化身“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对歌词进行阅读理解,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也能让学生正确地把握歌词的含义,以及歌词中抒发的情感,从而在演唱时可以进行情感的准确输出,进一步提升学唱的效果。
四、打破界限,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点燃学生学习活力的“永动机”,当学生对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始终感兴趣时,学生也会主动消耗精力,自觉学习知识。因此,在打破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时,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外,也应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升级,带给学生更有趣、更新颖、更创新的学习体验。而竞技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之一,教师不妨为学生创建自主创编的竞赛类游戏活动,在点燃学生好胜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自主进行艺术创造。
例如,教师可以创建“古诗新唱”的游戏活动,活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呈现歌曲《但愿人长久》,调动学生演唱古诗词的兴趣。然后,教师为学生引入“古诗新唱”的游戏,并向学生介绍游戏的玩法:自选古诗词进行曲调创编,以“唱”的方式演绎古诗。在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配乐演唱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编创情况给学生打分,并向得分较高的学生授予“最佳作曲家”的荣誉称号,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维持学生对诗词进行乐曲创编的动力。
游戏类、竞赛类的学习活动,能够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学生为了在游戏中取得胜利而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在跨界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以古诗词为内容进行乐曲创编,能够有效释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编曲能力,让学生建立对音乐课的长久兴趣。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践行跨界思维,认识到横向整合各学科知识的必要性、可行性,以便在积极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中,为跨学科教学增添新活力,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