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式教学,建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 汪立新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应用与实践。知识在最初是以文字与图像的形式存在于教科书中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将书面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传授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拥有提取知识并为自身所用的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兴趣性教学,发现自身学习动机
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对于枯燥单调的课堂氛围接受程度不高。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为自己设置学习目标,并为了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学生的探索欲与好胜心强,对陌生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只要正确引导,学生也会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点,并加以研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项目主题,让学生分组来完成。针对“最想要去旅行的城市”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发查找与该城市相关的资讯,如当地风俗、历史、名胜古迹与美食、气候等,并对去旅行的交通方式、注意事项等做出完整的攻略。在项目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交给教师完整的报告文档,并利用幻灯片为大家详细介绍该城市。这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将项目拆分开来都是课本中会学到的内容。同时,在项目成立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报告中编辑项目进度。如,学生在第一课时便认识了WPS文字,在第二课与第三课中学习输入文字与编辑文档,项目小组需要在文档中写下自己的项目名称与主题,小组成员姓名以及如何分工。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会为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去主动探索。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善于提出问题与构想,从根本上拥有学习的动机,才能深入地、持久地探索与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教师对报告内容的讲解,学生也可以利用文档将自己的思路整合,为项目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性教学,培养资料收集能力
信息技术并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科目,只有学生将课本内容投入实践,并加以利用,才能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家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许多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对互联网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如何高效地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将它整合分类变为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并表达出来,这需要系统性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直接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学生收集项目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导。
例如,在教学《遨游网络世界》一课时,学生对互联网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学习了第二十四课《下载网上信息》之后,就可以将网络上的资料与信息下载下来为自己所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联网杂乱的资讯中识别有用信息,并按照内容或形式分类储存。如果遇到需要的信息查找不到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现有的资讯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是不是查询的关键词出了问题呢?也许换一个关键词或完善关键词内容,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让学生多加尝试。互联网的信息有多种形式,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也不能仅是单一的形式,需要文字、图片、视频、网页链接相结合的多种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完整性。
资料收集作为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了项目成果的质量,如果信息不全、不正确,或需要的信息没有收集到,都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教师需要在不干预学生项目计划的前提下多加指导,让学生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学习到更高效的互联网使用技巧。
三、辅助性教学,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操作性,完成一次操作需要经历很多步骤,学生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很难确定是否完整掌握。而一次性将复杂的操作步骤讲述给学生也难以记忆。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学生试着跟随教科书的指示操作,发现问题,再由教师来讲解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教师可以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融入项目式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运用到多堂课的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做到融会贯通。
例如,在教学《初识“画图”》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如何开启关闭画图软件以及“铅笔”“橡皮”等工具的操作运用,但更为复杂与精确的图形图案还无法绘出。而十课到十九课则一步步深入,讲解了如何画多边形、如何手绘图形、如何对画好的图形进行调整与组合等。在学生学会绘图工具的基础操作之后,教师可以将后几节课的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堂任务。以“最想要去旅行的城市”项目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项目选定的城市绘制一个卡通吉祥物。对于学生来说,电脑绘图似乎过于复杂,但随着课堂内容的深入,学生对绘图工具的操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绘制吉祥物的目标自然而然就能够达成。
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引导与点拨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想要解决问题。“因为想要画圆圆的脑袋,所以会主动研究画圆的方法。”这样的思考过程会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项目式教学,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信息技术的根本在于实践与运用,无法投入实践的信息技术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是各成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完整的项目过于复杂,一个人无法完成,如果不合作是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得到高质量的项目成果的。教师需要详细地向学生讲解项目的各项流程,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或是擅长的区域进行分工合作,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初识“WPS演示”》一课时,学生可以学习到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在第十七课到二十四课中,教材会深入讲解如何制作一个完整的幻灯片。以“最想要去旅行的城市”项目为例,项目最终需要制作一个演讲的幻灯片。幻灯片的制作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或是步骤将制作过程进行分工。如,一名学生负责将收集到的图片及链接插入演示文稿中,另一名学生负责对演讲的内容进行分段与排版等。将复杂的工作划分为简单的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高质量的项目成果。在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创作与规划有不同的想法,这就需要团队中各成员进行积极讨论与沟通。在学生制作幻灯片时,教师要实时观察完成进度,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进行正面引导。
分配到不同工作的学生会更有责任感,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索,对于自己负责的操作流程也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为了集体的荣誉也会主动与其他成员沟通或是向教师提问,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
总之,项目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在日常学习中提升了效率,更为未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自发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更能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它转变过去传统的“学习—实践”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先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完成项目中获得巨大成就感的同时,还能将所学内容理解并消化,是信息技术课堂达到高质量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