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之“三问”

作者: 柴红

小学阶段是学生自主意识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水平,语文教学领域的专家与一线教师多年来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如今,备受推崇的群文阅读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法。对语文教师而言,群文阅读既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机遇,也是挑战,要在实践中切实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明确关乎群文阅读的“三问”,即“为何群”“有何益”“如何群”。

一、群文阅读之“为何群”

群文阅读作为近些年兴起的阅读教学形式,在各中小学之间盛行,这种新兴的阅读形态引起不少教师的积极讨论。一些教师认为,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另一些教师则对群文阅读存在疑虑,认为群文阅读只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无法付诸实践。想要消除疑虑就要彻底理解群文阅读教学法的思想内核,明确群文阅读“为何群”。

单篇课文的阅读与理解固然重要,但难免存在局限性。小学阶段的课文难度较低,与其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倒不如让他们“读通一类文章”。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在强调文章人文素养与优美性的同时,也突出了阅读的工具性。因此,群文阅读教学法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二、群文阅读之“有何益”

1.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因此很容易受到某一篇文章的限制,走入阅读与写作的“困境”。如,在学习完《盘古开天辟地》这篇课文之后,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约而同提笔便是“很久很久以前……”,这种现象便是因为学生在学过某一篇课文后受到课文影响,思维受到限制的结果。而将许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文本,了解与掌握了不同形式的文章开头,自然不会拘泥于一个固定的写作形式。

2.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群文阅读将阅读教学从“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转为“帮助学生读懂一类文章”,在相同的课堂时间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此外,群文阅读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和进行深入探讨的,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同一类型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提升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

三、群文阅读之“如何群”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如何“群”才算有效呢?这个问题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也是群文阅读在教学实践上的难点。想要让群文阅读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师就要在选材时注重科学性。首先,教师应选择具有兼容性与延展性的群文主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思考所阅读文章的内在联系,共同探讨群文的特点。群文主题如果没有兼容性与延展性,便会大大压缩教师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师生的探索。其次,教师在选择群文文本时,应当“大同小异”,所选群文的主题应具有推动力,帮助学生在思辨中由浅入深,由表面文字过渡到本质思想。因此,想要将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教师就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群文构建。

1.明确群文主题,“大同小异”选取文本

主题思想是群文阅读的中心,也是群文阅读的“根基”,文本材料就好像群文阅读的枝叶,只有根基稳健,枝叶才能繁荣生长。为此,确定群文主题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关键。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群文阅读的主旨不能过于深奥晦涩,而要清楚明了,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这一角度进行考量进而确定主题,也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一角度确定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个群文阅读的主题,将《北京的春天》《腊八粥》两篇现代文与《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一同作为文本材料。《北京的春天》突出了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腊八粥》中的描写让人垂涎欲滴,而《十五夜望月》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不仅领会到不同节日的民俗民风,也体会到不同节日带给不同人的情感体悟,既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学生阅读的深刻性与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分析文章。

群文主题的确定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是重中之重,只有确定一个不大不小、恰切妥帖的主题,才能将群文阅读的教学有效地进行下去。

2.多角度呈现文本,让“群文”巧妙“登台”

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往往会存在两个误区:一部分教师在呈现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材时会一篇一篇孤立地向学生呈现,另一部分教师则会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向学生呈现,这两种方法都背离了群文阅读的教育初衷,使群文阅读在教学中无法发挥实际作用。而正确的方法是在教学中将文本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分组递进式地向学生呈现。

例如,在课堂设计上,教师可将《太阳》《松鼠》《鲸》这三篇说明文作为群文阅读的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太阳》这篇课文,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文章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与掌握,然后引入后两篇文章,在教学中以一带二,学生自然也可以根据第一篇文章的所讲内容进行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强,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辨与讨论。

3.巧妙设计比较性问题,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求同存异”

群文阅读在教学与实践中的难点,往往在于师生双方无法将群文文本看作一个整体,其实每一个文本就像一个珠子,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这些“珠子”串起来,使孤立的文章成为一个整体,而想要让独立的文本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浑然一体,就需要教师在抓住文本共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特性。

例如,在设计“爱国主题诗歌”这一群文阅读主题时,教师选取《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这三首爱国主义题材的诗歌。教师先让学生仔细品读这三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分析其中的写作特点,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答案:这三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并且都是逐步递进、逐步加深地表达情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求同存异”,说一说这三首诗歌的不同点。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下,最终得出结论:《春望》表达了诗人触景伤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奉献、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了诗人一片赤诚的忠心。虽然都是爱国主义诗歌,然而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却迥乎不同。在课程的最后,教师深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虽然身处于不同的年代,但是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心却是相同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你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为国争光!”

群文阅读既强调了“整合”,又强调了“对比”,然而“对比”与“整合”都只是群文阅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求同存异”中拓宽思路,培养思维能力,这才是群文阅读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运用科学的策略,让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成县支旗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