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周虹

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给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也迎来了新挑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还要能够活用、妙用,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让语文学科乘上信息时代的东风,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 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是语文课,我好烦语文课啊!”“是啊,每次讲课文我都快睡着了。”当一篇文章出现在杂志或画报上,学生可能会怀揣好奇心津津有味地进行阅读,而如果一篇文章出现在语文课本上,学生可能顷刻间就觉得“兴趣索然”。同样一篇文章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语文学科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积淀,是文化的传承。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育专家或学者精心选出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故事性还是文学性都可谓是万里挑一。为什么这样的文章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呢?就是因为教学的方式没有与名家名篇匹配,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

要想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就要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造势”,为课文学习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如,小学生最不喜欢的文体便是说明文,认为说明文缺乏故事性,读起来十分枯燥,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之前通过多媒体引发学生对说明对象的兴趣。在学习《鲸》这一课时,在课前教师播放了鲸鱼的纪录片,让学生观看鲸鱼在海洋世界中的优美姿态,倾听鲸鱼空灵美妙的绵长叫声。学生从未感受过鲸鱼如此的魅力,自然看得出了神,对鲸鱼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朗读并探索课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关于鲸鱼的更多知识,一个个兴趣盎然,听得入神,原本乏味的说明文一下子在学生眼中变得魅力十足。这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为课文“造势”的一个典型案例。想要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就要先激发学生对文章本身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

二、 妙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记忆学习难点

“记忆”是小学阶段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不论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拼音背记,还是小学中高年级段的生字词默写,都让许多学生犯了难,不是背不下来,就是记错记混。这其实并不是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差、记忆力不强,而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学习模式所致。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擅长记忆形象与具体的事物,并不善于理解记忆,而拼音与生字生词往往都是“死知识”,很多时候学生难以理解,便只能死记硬背。此外,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情绪挂钩,学生往往在高兴时更容易熟练、牢固地完成背诵,而在情绪低落时,背诵效果会大幅度降低。可以说,对许多小学生而言,“背诵”是“痛苦的”“伤心的”,当他们以低落的情绪进行背诵时,背诵的效果往往不佳。

拼音学习与生字词的掌握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顺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将死记硬背变为“形象记忆”。

有的家长时常会纳闷:“我的孩子背不下来拼音,也总是写错生字,可为什么对动画片的内容却能张口就来?”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喜欢动画作品,更容易记住生动有趣的动画情节,而语文教师不妨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动画片与需要背记的拼音、字词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轻松背诵、快乐记忆。

例如,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无法正确区分“b d”和“p q”,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生动的动画短片,将“b d p q”拟人化。“b d”是两个挺着大肚子面对面的人,“p q”是两个面对面有大头的人,教师还可以给这段动画配上生动的音频:“b d肚子对肚子,p q脑袋对脑袋。”伴随充满童趣的音乐歌谣,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动画,自然更容易牢记于心,轻松区分这两对拼音。此外,对于生字词,教师也可以运用相同的策略,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容易混淆“衰”与“哀”这两个字,虽然只有一“横”之差,其读音和意思却是相差甚远,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生字——“衰”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他经常摔跤,因为年龄大了,脸上长出了皱纹与胡子,所以“口”中有一条长线。“哀”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因为总是叹气,所以嘴巴张得大大的,发出“唉”的声音。用这种生动形象的动画方式,既帮助学生区分了两个字的形,又辅助学生记忆了两个字的音与义,学生记住了这个年迈的老人与愁眉苦脸的年轻人的动画形象,便再也不会将两个生字记混了。

用动画的方式辅助学生记忆、区分拼音与生字词,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快乐的心情进行背诵记忆,提高效率,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三、 活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此难以将抽象的情感文字具象化。另外,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依托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难免会存在局限性。而小学课文大多是名家经典,其中复杂的情感与场景的描摹,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于是学生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认识常常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与教辅的说明。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既缺乏深刻的理解,又不知该如何去理解。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其工具性,也要重视其真实性与渐变性,学生在完成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后,都应当学有所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环往复地认识文章中所含有的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信息技术为传统课堂带来了生动灵活的图像、视频、音频元素,让课本上的文字“动”了起来,课堂教学“活”了起来,以情激趣,辅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学生年龄尚小,对地震的危害程度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较难理解地震中父子的可贵品质,与其让学生凭空想象地震的威力,倒不如用一段影片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可以播放《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中的重点片段,让学生亲眼看看大楼灰飞烟灭、人们被埋在瓦砾之中、美好的一切在顷刻间被摧毁的惨状。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地震的威力,将电影片段与文字描述相结合,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字描述的魅力。同时,通过对地震的深刻理解,学生也更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认识到父与子的精神品质给人带来的感动。

很多时候,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低就是因为他们的思路不够宽广,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透彻,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让学生全方位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其想象,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

小学语文相对初高中而言,虽然比较基础,但却有着丰富的创新空间。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给教师带来了课堂上的创新,也给学生的创新拓宽了思路,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机勃勃。总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以趣激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九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