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文本,实现审美能力有效“突围”

作者: 钱颖

品析文本,即要深入解读、赏析文本,体会文本中传递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让学生学会从品析中理解作者字、词、句的运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健全学生心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可以从品析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背景、句子等,体验语文教学不同的美,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有效“突围”。

一、渗透文本背景,体验文本美

小学生年龄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带领学生阅读,学生习惯性等待教师讲解。但教师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文本的解读上,忽略了其中非常重要的背景知识渗透。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学习感兴趣,体验文本之美,教师必须重视文本背景渗透,更好地让学生品析文本。在进行文本背景渗透时,教师可以制作成PPT,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刺激学生感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文本学习。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一课时,教师用PPT呈现文本背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描写的是广东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将文本中出现的重要景色内容以图片加背景音乐的形式呈现,包括海滨小城全景图、棕色的机帆船、白色的军舰、海鸥、海上日出图、沙滩、椰子树等。教师一边利用多媒体呈现,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讲解,让学生在阅读前感知文本内容。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本背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本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并找出描写海滨景色和小城景色之美的句子。这样,学生带着轻松的学习任务进入文本阅读,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感知美的能力,品析句子,还原和体验文本之美。

品析文本,要带领学生了解文本背景,将其最大化还原,以直观的方式刺激学生感官,从而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品析文本、体验文本美的兴趣。作为教师,则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优化设计,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呈现,带领学生体验文本之美。

二、品析文本句子,体验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作为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品析文本句子时,需要注重挖掘其中的自然美。自然美包括形态美、色彩美、声音美等,这些美都可以在文本句子中体验到,但是需要用心去品析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小学生生活阅历并不丰富,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设计“找美”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品析,找到自然美。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句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篇课文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观潮》不仅展现了画面之美,还用文字呈现了声音美。因此,教师设计小任务: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品析文本句子,找出描绘声音美的句子。很快,学生找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描述了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声势,其蕴含的声音之美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将文本中的声音之美——声势朗读出来,加深感悟,强化阅读,如齐头并进、飞奔而来、山崩地裂、颤动起来。强有力的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品析其中的声势,从而体验声音美。通过体验声音美,学生也更期待真实体验观潮,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品析文本。

可见,以任务作为驱动能促进学生寻找品析文本自然美,真正突出生本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设计朗读活动,让学生一起体验文本句子表现的自然美,深化学生的美学感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品析文本句子,体验社会美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所在,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美,这一部分美不同于自然美,需要学生细细品读、分析、感悟,才能真正体验它的美。社会美主要包括智慧美、情感美和节操美,这一部分美凝练在作者所要传递的文本内容中,需要细品,升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文本,还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从而丰富体验,感受其中的美。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品析句子,体验社会美,取得很好的审美教育效果。本篇文章描写了“中华不振”,到周恩来的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及其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引领着人们前进,其情感美值得人们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品读句子,找出“中华不振”,如“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父母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体验“哭诉着”“得意洋洋”,从而引出主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感受文本传递的情感美。品析文本,不单单只停留在表层次的学习,还需要深入挖掘、品析,将其中要传递的情感美挖掘出来,带领学生积极向上学习,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深化文本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突围”,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美,既让学生体验社会美,也要引导学生弘扬社会美,从而对文本有更深刻的领悟,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具有审美意识的现代人。

四、品析文本句子,体验意境美

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必须在引导学生品析文本句子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文章中构建的意境美。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异常丰富,因此,在开展审美教育时,教师只需要稍加点拨引导,使其静心、细心品析文本,将文本中的意境通过“脑补”的方式想象出来,再利用语言呈现出来,从而真正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四季之美》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意境美,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四季之美》这篇文章作者抓住四季不同的特点进行描写,从而体现出四季之美。结合文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赏析,发挥想象,体验意境美,如“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绘画形式呈现句子中描绘的意境,从而真正将美展示出来。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个性的个体,因而画面主题虽一致,但呈现的内容方式也会有区别,这对学生个性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此外,为了活跃学生思维,教师还可以设计“四季之美”活动,让学生创编句子,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以及其美在哪里。在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还可以增设评比环节,说说哪一位学生描绘的四季意境最吸引人。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尽量多鼓励学生,正面激励为主,从而让学生挖掘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真正实现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水平,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意境美,再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文字,表现意境美,强化学习。这样,可以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更加活跃,也更突出生本理念下的审美教育教学。

总之,品析文本不能停留在句子、篇章的理解和学习上,还需要通过品析文本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有效品析文本、深入挖掘文本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再利用适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从而达到品析文本与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并在教学上实现“突围”,真正落实课程标准,高效践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