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活动,让学生“动”出精彩

作者: 赵玲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方式要更契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和提升。而活动化就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有效的形式之一,它能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顺利完成数学知识的积累及向技能的转化,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使其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生硬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成了贮存知识的“容器”,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无法真正地理解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作为数学教师,应践行新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引入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数学知识、积淀活动经验,不断提升数学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巧设游戏活动,唤醒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必定是低效的。上课伊始,教师应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数学课堂,这样才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游戏活动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将注意力快速转移到数学课堂中,产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教师在引入游戏活动时要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在课堂中运用的时机,促进学生参与。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然后移动,将它变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再动脑筋将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热衷这样的游戏活动,通过不同的摆放,拼成了不同的图形,学生既提升了兴趣,认识了图形,也锻炼了动手能力。随后,教师可加大游戏的难度,让学生从七巧板中选择3块,动手摆,看看可以拼出哪些平面图形,看看谁拼得又快又多。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派代表到讲台前进行展示,感受图形的魅力和精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选择七巧板中的4、5、6块,看又可以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兴趣被充分调动,强烈地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教师针对相应的学习内容,设计与之关系密切的游戏活动,为活泼、爱动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平台,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体验,确保学习过程的有序推进,让数学学习变成轻松、有趣、快乐的旅程。

二、巧设探索活动,促进学生思考

学生在探索中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是高效学习状态的表现,也是突破知识重点难点、完成学习目标的保证。相对于死记硬背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学生的思考比较少,思维表现出惰性,阻碍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引入探索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丰盈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鲜活性。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录制了到商场购物的视频。视频中,教师只挑选了一双鞋139元和一件上衣205元,提出问题: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学生解答起来很轻松,可以直接列出算式139+205=344元。接着,教师又挑选了一只包109.3元和一条裤子77.8元,提出问题:包和裤子一共多少元?包比裤子贵多少元?学生列出算式109.3+77.8=( ),109.3-77.8=(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这两个问题属于小数加减法,于是,教师提出问题:该怎样进行计算?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几个问题层次性很强,引领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也使其数学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离不开问题的指引。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构建了学生学用数学的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判断,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三、巧设操作活动,掌握知识内涵

数学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制于思维能力的薄弱和生活经验的缺失,无法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动手操作活动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的必要手段,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受到具体、形象事物的刺激,思维可以保持在高度活跃的状态,生成积极的学习体验,变传统的“听数学”为“做数学”,丰盈数学学习体验,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掌握知识的本质,让原本困顿的思维变得越发清晰起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识”时,教师出示题目:将两个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步骤:10+4=14(厘米),14×2=28(厘米),28×2=56(厘米)。可见,学生已经出错了。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动手拼一拼,然后相互说一说所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很快投入操作,在拼的过程中,发现有2种拼法:(1)拼成的长方形长20厘米、宽4厘米;(2)拼成的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学生发现和原先的结果并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经过思考认为,有一些边被拼到图形内部,算周长时就不能计算在内了。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急于揭示错因,而是为学生引入操作活动,从而促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感官接受具体事物的刺激,触及知识的本质,实现了能力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四、巧设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角,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和应用。将课堂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方式之一。数学实践活动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建立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参照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要求,巧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不断提升其应用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教师没有机械地设计作业,而是为学生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班级男、女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情况,看看他们阅读哪部名著的人最多,男、女生阅读哪部名著的人最少。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将相关数据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活动参与热情非常高,因为数据源于自己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要制作好统计图,搜集数据是第一步,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在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班级学生阅读哪种名著的人最少,有什么合理的建议。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可以培养其实践能力。

主题明确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实现其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关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总之,活动式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丰盈学习体验,提升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能力。在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知识的本质,为学生引入多元化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动”出精彩,积淀基本的活动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他们的创造力、辨析力、表达力,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