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习题,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作者: 刘小兵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数学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优化习题训练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综合素养,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当注意适度、适量,激发学生完成习题的欲望,增进他们的思考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真正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与自信。

一、巧用游戏性习题,唤醒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非常热衷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小学教师应当关注的一种教学形式。游戏化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让学生“动”起来,有助于丰盈学习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游戏入手,为学生设计游戏性的习题,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以往的习题以书面解答为主,与之比较,游戏性习题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富有趣味的一面,从而在内心更愿意亲近数学,主动完成相应的习题,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游戏性习题,这个游戏叫作“抢30”。游戏规则如下:同桌两人为一组,然后轮流报数。从1开始报,每人每次至少报1个数,最多报2个数(2个数必须连续)。也就是一个同学如果报了1,那么另外一个同学就可以报2,也可以报2和3;如果第一个同学报了1和2,那么另一个同学可以报3,也可以报3和4。像这样轮流报下去,谁报到30就是谁赢。如何报数才能获胜呢?这样的习题游戏味很浓,自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这个游戏可以倒着思考:要想抢到30就要抢到27,要抢到27就要抢到24……学生在游戏中既可以加深对课堂中所学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又可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

游戏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上述教学过程,在教学相关知识后,教师巧用游戏习题,将复杂的数学知识披上“趣味”的外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二、巧用操作性习题,强化学生理解

数学是抽象的更是复杂的。小学生的年龄尚小,认知经验不足,在课堂短短的40分钟内,对知识的理解很难做到透彻、深刻,有时甚至会显得非常的肤浅,后续的巩固和提升显得非常重要。而操作性习题的融入,无疑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操作性的习题,让学生调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进行协同学习。这样的习题,既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又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印象,实现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中,教师将课堂上所学的例题进行了改动,让学生解决。习题是这样的:王大伯用22根1米长的木棍围成一块长方形菜地,其中一面靠墙,怎样围面积才最大?这样的题目,如果让学生直接解答,难度会很大,且也不好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课下用小棒动手摆一摆、围一围,看有怎样的发现。这样的活动学生很感兴趣,要解决的问题与例题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通过对习题展开分析,发现只要围3条边,其中2条边的长度一样,还有一条边不需要围,因为靠墙。学生纷纷拿出小棒,按照自己所想的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将深奥的问题变得可视,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体验一一列举策略的意义和实际价值。

动手操作是智慧的源泉,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设计了操作性习题,增强学生在数学作业中的参与度,释放他们的学习潜能,丰盈学习体验,取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巧用层次性习题,实现因材施教

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受其智力因素、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顾及这种差异。以往的习题训练,教师大多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形式,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无法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所以,在设计习题时,作为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维能力,将习题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A、B、C三组,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进行选择,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改变了以往的练习形式,为学生设计了层次性的习题。A组题:(1)一块长方形地砖,长120厘米,宽80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2)阳阳爷爷每天围着边长10米的正方形鱼塘走5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习题,难度不大。B组题:(1)张师傅用1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后,剩下铁丝的长度是多少厘米?(2)一块长方形水稻田,长180米,长是宽的2倍,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米?这样的习题,难度稍有提升。C组题:(1)一个长方形花坛,周长是36米,宽是长的一半,这个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2)一张长28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这样的题目对思维要求高。

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完成A组习题便可,这个是基本练习,重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稍好一些的学生可以完成B组习题,这样的习题以变式训练为主,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简单的应用。成绩优秀、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C组习题,这样的习题难度较大,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巧用生活性习题,发展应用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引入生活性的素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数学思考,畅享学习数学的魅力和精彩。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不注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课堂之中,无法从“课内”走向“课外”,无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另辟蹊径,突破这种教学困境。而生活性习题无疑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数学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生活味的习题,让学生在解答中强化理解、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后,教师引入了具有生活性的问题:“星光杯”儿童歌手比赛,4位评委给三位选手分别打了分。1号选手的得分分别是92分、88分、93分、91分;2号选手的得分分别是91分、87分、90分、96分;3号选手的得分分别是92分、91分、89分、94分。这3位歌手,谁的成绩最高?谁的成绩最低?直接可见,这些选手中的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87分,但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不能简单地比较最高分或者最低分,应该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才对。这时学生就要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以此帮助学生从“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让课堂泛起智慧的涟漪。

数学教学的过程也是数学生活化的过程,脱离了生活,数学课堂便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新知后,没有进行机械、生硬的练习,而是引入生活性习题,增强学生对习题的新鲜感,让每个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得到锻炼和成长,使他们的认识更加严谨化、深刻化。

总之,在习题设计环节,教师要融合开放、多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单一、机械的习题形式,设计优质、高效的习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