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程标准,提升学生英语深度阅读能力

作者: 涂佳佳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实施,小学英语教育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需要加强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这表示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更多的单词及句式,还要了解阅读背后的逻辑与文化背景。为了提高小学生英语深度阅读能力,教师可采用读写一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最终目标,打造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

一、构建文本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区别于阅读技巧的训练,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前的小学英语阅读训练中,受限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师经常将阅读技巧混淆为阅读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教师需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展开文本的阅读。在拿到一篇英语阅读文本时,教师需要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文本产生连接。其次,针对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拓展,让学生在熟识文章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框架的搭建,进而实现深度阅读。

“Read about Amy and John.What habits do they have?”在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Project1 Being a good student”的学习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文章展开详细的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默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然后,教师接着提问:“Now please combine your own study,talk about which habits can be called good habits,which habits can be called bad habits?”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日常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表达。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回答结合书本中的表述绘制成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学生需要明确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的表达。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并将授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上。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场景搭建、背景填充、图文一体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文本间的联系,并在深度阅读中理清其中的逻辑。

二、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一般来说,学生在进行深度阅读时不仅要关注文本的逻辑、情感以及寓意,还要通过“蛛丝马迹”,发现文章要传递的信息以及价值取向。为了提高学生抓取文本内容的能力,教师需要系统化地引导学生逐步分解文章内容,形成科学化的阅读步骤。简单地说,学生可以通过What、Why、How三个步骤展开文章的拆解。其中,What主要指文本的内容和中心,学生在深度阅读前要积极调动自己所学,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并提炼出文章的主旨。随后,学生就可以向自己提出Why这一问题,即文章想要传达哪些价值取向。最后,学生要通过图片以及表格探讨文章细节。

“What kind of story does the text tell?”在学习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1 Cinderella”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上问题。通过大致的阅读,不少学生发现Cinderella是《灰姑娘》的节选,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What qualities can we learn from the Cinderella fairy tale?What is Cinderella doing in the illustration?”等问题,学生将课本内容与《灰姑娘》相结合,并深刻挖掘该童话故事所表达的主旨以及思想感情。

科学的阅读步骤可以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吸取相应的经验与教训。因此,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阅读步骤,并通过系统化的阅读方法提升深度阅读能力。

三、适当拓展词汇量,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深度阅读是一个考查词汇、句式、语法、英语语感以及英语情感理解等多方面的综合过程。为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教师需要先拓展学生的词汇量。课程标准对词汇量的要求为:三至四年级课外阅读量达到1500~2000词,五至六年级课外阅读量达到4000~5000词。此外,课程标准减少了英语课程内容的级别,但这并不代表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下降,只是模糊了年级之间的差别。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小学英语教师既要确保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基础词汇,又要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以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5 Signs”的教学为例。课文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标志短语主要有No eating or drinking、No littering、No parking等。在实际生活中,标志随处可见,为了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还有没有见过其他的标志。在学生踊跃讨论后,教师将标识语按照不同的场景进行分类。如,交通类的有Road closed,No entry,Dangerous bend,Left junction;公共场所的有Way out,Front entrance等。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回忆,教师将书本中的词汇作适当的扩充,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单词的记忆。

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在拓展词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图片、视频以及生活化场景搭建等多种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辅助学生在理解中实现单词的记忆,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需要“理解语篇中显性或隐性逻辑关系”以及“理解多模态语篇中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阅读课程讲解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英语阅读讲解,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预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学生的思考时间,不仅仅包含学生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时间,还包含学生在理解阅读内容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的时间,针对文章作者的情感冲突以及逻辑上的设置提出疑问。

以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教学为例。Story time是《金发姑娘和三只熊》的童话节选,课文内容围绕四组漫画展开故事的描述。但受制于课文的篇幅,故事情节不连贯,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金发姑娘和三只熊》思考“Why did the three bears suddenly appear when the little girl was asleep?”“What do three bears have to do with a house?”“What was the end of the little girl?”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形式填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提问,不仅能够更加立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更好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成效。

总之,深度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教学要求。教师要从词汇出发,在思维逻辑培养以及阅读习惯的熏陶中,开展深度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区田庄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