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有效策略,提升小学音乐教师传统艺术素养

作者: 徐娟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艺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渠道,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过去的小学音乐课堂上,由于艺术素养不在考试范围内而经常被教师所忽视。为了让小学音乐课堂贴合时代发展,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互动中,提升自身的传统艺术素养并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熏陶,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一、变革教育理念,提高音乐教学技能

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传统艺术教育旨在通过通识性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为了贴合这一教育目标,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掌握歌唱、乐器演奏、识谱、创作以及指挥等诸多技能。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将上述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以学习《映山红》为例。《映山红》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传唱度广且包含江西民族音乐元素。首先,在教学计划拟定时,教师将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以及音乐素养作为授课的首要目标。其次是授课乐器的选择。为了配合《映山红》的背景以及电影《闪闪的红星》所表达的情感,在歌曲展示中,教师放弃了钢琴演奏,选择葫芦丝等民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最后则是重点讲解《映山红》的思想感情。《映山红》是一首红歌,表达了老百姓对红军英雄的赞美以及不舍之情。虽然歌词通俗易懂,但并不妨碍歌曲的情感输出,依托于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播放,学生充分体会到红军英雄的艰难。

一直以来,受制于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国的传统艺术以及民族音乐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传统艺术素养,小学音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选取范唱的乐器,此外,针对特定时期的民族歌曲以及传统音乐,教师也应积极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技能熏陶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传统艺术素养

小学音乐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中可以停滞不前。传统艺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教师在提高传统艺术素养的过程中不能被课本束缚,而应将传统艺术素养与音乐教学技能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传统艺术素养的提高也需要依托一定的实践活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传统艺术素养不仅代表着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的理解与审美,还能体现出教师的传统艺术素养。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团队的艺术素养,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深度理解传统艺术的魅力。

以学习《赶花会》为例。赶花会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民俗活动,所以,在《赶花会》的课程目标拟定时,教师主张跳脱课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庙会,想象出赶花会的场景。随后,教师根据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料向学生普及赶花会的具体情况以及近年来赶花会出现了哪些新趋势。在确保学生充分了解赶花会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以小组的形式扮演赶花会中的商贩、游客等角色。学生通过赶花会的场景演绎,充分体会了《对鲜花》歌词的含义。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使用现有的打击乐器,跟着《对鲜花》的音乐掌握歌曲节拍。最后,合着《对鲜花》的伴奏,教师引导学生自发编排舞蹈,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感受音乐的魅力。

随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转变,课本内容逐渐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识各种教学技巧,还要将生活化场景引入课堂。传统艺术素养内容广泛,不仅包含古典的、高雅的传统音乐,还包含细腻、通俗易懂的民俗音乐。小学生处于音乐启蒙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拓宽音乐教育思路,实现教育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实现小学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尤其是针对年代较为久远的音乐作品,单一的范唱或仅讲授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以及理解。为了贴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的步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在具象化的表达中建立对音乐的初步印象。

以学习《跳吧!跳吧!我的家在日喀则》为例。该曲目是西藏地区的特色舞蹈歌曲。为了在课程讲解中更科学化、系统化,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就西藏地区特色舞蹈以及民族文化进行资料的查询。在课堂开始之时,教师将之前查询到的视频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舞蹈的形式以及特色后,教师重点讲解这首歌曲的节奏音型,随后,教师向学生播放音乐伴奏,并鼓励学生和着音乐敲打节拍。最后,教师围绕歌词内容,向学生介绍西藏地区的民俗文化。依托对西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分享学唱歌曲的感想。

小学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是小学音乐教师在新时期提高传统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传统艺术相关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互联网中的知识与小学音乐课本相融合,实现课本内容的有效扩充。

四、提升教学语言规范性,加强音乐课堂艺术性

小学音乐教师传统艺术素养的提升与其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课堂是小学音乐教师积累传统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可以促进教师一直保持着学术的敏感性以及学术探索的积极性。并且,由于学生的问题大多围绕着生活情境展开,所以,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跨学科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为了提高自身的传统艺术素养,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机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及规范化的教学引导,在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效率的同时,加强音乐课堂的学术性与艺术性。

以学习《地图——听音寻路》为例。多媒体交响协作曲《地图》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产物,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播放《地图——听音寻路》的片段,引导学生回答自己在音乐片段中听到的乐器种类。听完音乐片段播放,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音乐感受如实进行描述。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普及片段中出现的湘西文化。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引用湘西地区的神话故事以及历史人物,依托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神秘而又多姿多彩的巫楚文化。最后,根据巫楚文化的讲解,教师向学生重点介绍湘西地区的傩戏,以扩充原有书本的内容。

小学音乐教师提高传统艺术素养与日常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不断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质量。在面对古老而神秘的传统艺术文化时,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积极的交流,促进传统艺术素养的提高。此外,教师也应提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依托生动而细腻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的艺术性。

受其他学科的影响,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呈现出呆板化的趋势。为了让小学音乐课堂贴合社会发展,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音乐的重视,致力于提升自身传统艺术素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还要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拓展自己的教育思路以及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