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郝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培养初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基于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对课外名著阅读的指导,唤起青少年对经典名著的热爱。
一、教学现状细分析
1.教学观念较陈旧。大多数教师依旧抱有应试教育思想,认为考试中对名著的考查占比很小,而且囿于学校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所以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文本内容解读和主旨分析上,通过考前重点讲练“名著导读”中常考内容代替过程性阅读指导,以押题的方式应对考试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忽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2.教学安排较随意。由于对名著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时间和内容安排没有整体而细致的规划。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在学习前三个单元课文的同时,抽时间完成教材中第一部名著的阅读,学习后三个单元时,完成第二部名著的阅读。事实上,初中学生受学业压力和网络影响,课余时间很少,教师布置的阅读作业基本上成了一句空话,学生很难真正落实。
3.评价方式较单一。多数教师只通过要求学生摘抄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和做测试卷的方式对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阅读之后重在分享,单调、枯燥的阅读任务无法激活学生对文本的热爱。
二、拓展思路巧激趣
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真善美的化身。阅读名著可以开启智慧、抚慰心灵。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名著阅读的困境,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呢?
1.由课内文章渗透至整本书阅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阅读书目在讲读课文中出现了很多。教师可以在讲好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一年四季的百草园让我们认识了“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听说了“美女蛇”“怪哉虫”,学到了雪地捕鸟的方法,了解了鲁迅童年生活的一角。那么,鲁迅有怎样的童年和青年的成长历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由精彩影视片段延伸至整本书阅读。很多文学名著因其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后被改编成影视剧搬上银(屏)幕。其中,古典四大名著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在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之前,教师可播放《三打白骨精》《智取生辰纲》等精彩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看到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妖怪的变化多端,看到晁盖等人的团结合作、杨志的刚愎自用……经久流传的影视作品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激发学生回归文本的兴趣。
3.由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展至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题材的名著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科普作品《昆虫记》,法布尔以其独特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小昆虫。多部小说作品中个性迥异的人物带我们不知不觉走进作者叙述的故事当中。制作手抄报、设计台历、举办故事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进而激发其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如:阅读《昆虫记》时,制作“虫性VS人性”手抄报,了解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展现的昆虫世界;阅读《水浒传》时,制作“水浒英雄榜”人物日历,结识个性鲜明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阅读《西游记》时,举办“我讲八十一难”故事会,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有趣的活动带我们窥探到名著的一角,那么整本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开始名著的探寻之旅。
三、分门别类讲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阅读多部名著,笔者以《朝花夕拾》为例,讲解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
1.知人论世。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都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所以,明确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对我们分析作品内涵有很大帮助。如,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而此时的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借追忆往事,去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2.人物风采。文学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作品的主人公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根据塑造人物的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也是阅读名著的重要方法之一。《朝花夕拾》中的很多人物值得我们分析思考,在此仅举几例。如:《五猖会》中在“我”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勒令“我”背书;《父亲的病》中父亲病重,被庸医延误而死。“我”认为是自己没能让父亲安静离世,内心不安。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有威严,是全家依赖的对象,后因为疾病成了一个弱者的父亲形象。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告诉“我”元旦除夕要吃福橘,要说“恭喜”,人死要说“老掉了”等古怪仪式和规矩,主动给“我”买《山海经》。《五猖会》中阿长和母亲、工人一块等“我”背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阿长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这几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阿长虽然庸俗迷信、啰唆唠叨,甚至有些愚昧无知,“满脑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3.主题分类。大部头作品往往内容丰富,但也是由一个或几个主题来统摄。当这部作品由不同文章组合而成,或由明显的几个版块构成时,教师需要梳理几个不同的主题对复杂作品进行分类,这样也可帮助学生快速理清阅读的方向和思路。《朝花夕拾》这部作品集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恋;第二类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和高尚的情操;第三类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4.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思维工具,它借助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信息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一般是树状结构,可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过《朝花夕拾》后绘制思维导图。先分出趣味故事、人物画廊、主题分析和艺术特色四大分支,每个分支还可以再分,如其中的人物画廊又可以分出父亲、恩师、朋友和保姆四类,进而分析每一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此,我们从不同角度对《朝花夕拾》的内容有了整体而细致的把握,促使学生高效地开展名著阅读。
教师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进而合理安排阅读进度,让学生走入名著为他们展示的广阔天地。
经典名著深藏超凡的思想,读懂它的内涵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至情至理,为培养学生美好的精神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