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探析

作者: 郭丽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新目标,为今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教师需要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而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能够立足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目前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多种学习场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保持更为活跃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力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例如,在常规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为目标进行讲解,并且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内容的背诵记忆。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静态化,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而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引导,选择更为趣味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活跃的状态。创设教学情境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地进行思索,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语文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推动语文教学工作高质量进行。

二、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进一步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保证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1.以实践为主题,打造体验情境

对很多学生而言,之前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旁观者的视角进行分析,或者是被动地记忆文本内容,如此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文章背后的情感内容了解不够深入,甚至会导致很多学生在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不够灵活,影响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思索,为学生打造体验情境,让学生的课堂思考真实发生。

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去分析情节、研究故事内容,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够深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戏剧表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自选《雷雨》中的片段进行表演。在确定自己扮演的角色之后,学生需要深入地分析角色性格,并且了解角色的主要经历,然后再代入角色完成情节内容的演绎。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主题内容,并且能够在亲身体验的前提下更加细致地理解主人公身上所传达的情感元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和学习感悟。

再如,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合理地进行知识应用。在教学“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多媒介这一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实践体验活动。如,教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电脑,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媒介,并自主使用媒介,且围绕媒介信息进行自主判断和辨别。在这一教学模式下,能够以一种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多媒介的特点,改变以往的理论说教方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2.以理解为目的,打造真实情境

在高中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作者的一些真实经历分析作者在描述不同事件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这对很多学生而言并不容易,他们没有与作者同样的经历,即便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背景阐述,学生也可能难以产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实际作用,为学生重现文章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阿房宫赋》一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由兴建到毁灭的过程,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同时也告诫唐朝统治者们不可重蹈覆辙,表达了作者匡时救世、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学习体会,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阿房宫的建筑过程,以直观的视频形式让学生了解阿房宫建造的不易,然后教师可以围绕阿房宫的实际景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还原文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文章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继续保持更为活跃的学习状态,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大有裨益。

3.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工作时不能简单地围绕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与描述,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理解、主动体验、主动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把握文本便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学生能带着问题围绕文本内容不断进行思索。此外,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除了由教师进行提问之外,学生也可以围绕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交谈,以此启迪学生的学科思维。

例如,《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是写景类散文,教师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品析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有哪些异同点。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进行分析,并且在细致对比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章的描写方式,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可以针对文章创作背景进行研究,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然后结合背景知识针对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行简单的推测。在推测之后,学生再围绕细节内容进行剖析,如研究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分析这两种景象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元素。借助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索,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文本的主题内容,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可更好地达成。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机会,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为深刻的学习感悟,增加更多情境体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