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合唱训练策略
作者: 焦卷合唱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课内与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发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表现力与感受力,拓宽知识面。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合唱训练的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合唱训练建议,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意义
1.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
纵观高中音乐教学现状,教师开展合唱训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在合唱中从一开始的聆听转变为参与,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此外,对比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高度重视合唱训练可以调动学生配合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唱中把握其中的韵律,使学生自觉进入相应的状态。这样的环境下,对一些音乐综合素养不高的学生来说,可以从模仿与聆听开始,最后融入合唱。对部分音乐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合唱中与同伴互相促进,让其他学生克服不敢开口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此,学生可以通过集中训练不断提高音乐技巧与能力,对合唱训练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音乐魅力的感知,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音乐。
2.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高中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忽略了音乐学科这些非文化课的学习。部分学生埋头苦学,独来独往,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沟通,社交能力不强,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因此,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合唱训练,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业余生活更丰富,增强其艺术情操,同时通过合唱训练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首先,合唱训练也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会音乐,了解与学习音乐。其次,团队合唱活动时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要互相配合,在训练中强化沟通,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发展学生协作能力。最后,合唱训练时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交流学习的技巧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突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均不够重视音乐教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且以引导教学与个人展示为主。同时,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通常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跟唱,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并未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深刻体会音乐的魅力,很难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强化合唱训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对于部分演唱能力与演唱技巧薄弱的学生而言,集体演唱与集体学习容易消除学生的恐惧,打破学生不愿意上课的僵局,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发音、乐理知识后带领学生合唱或给学生范唱,使音乐教学模式更丰富,也更能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合唱训练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科学选择合唱训练曲目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合唱训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开展合唱教学活动时要先基于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合唱训练歌曲,为顺利开展合唱训练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全面研究教学内容,以歌曲的内涵与风格探讨合唱训练的方法,或者以歌曲主题为依据引入课外合唱训练的歌曲,以此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合唱训练效率。
例如,在教学纪录片《祖国颂》的主题歌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首歌,要求学生欣赏歌曲时思考“听了这首歌后有何不同的感受?在声乐作品中属于哪一种演唱方法?这首歌哪些声部是密集、紧凑与同音连续重复的?你能不能听出歌曲中速度、节拍与力度的变化?”等问题,再让学生在体会音乐的表现手段与音乐形象。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发声训练,结合重点句子让学生用元音唱或者是进行转调训练,强化学生对歌曲旋律与歌唱特点的掌握,为学生合唱训练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歌曲划分为几个部分,重点强化难度最大的部分的合唱训练,使学生自主控制合唱力度与速度,调动学生合唱训练的科学性与适宜性。
2.传授学生合唱技巧,提高学生声乐技能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合唱训练要求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传授合唱技巧,调动学生合唱训练积极性,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合唱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唱技巧。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合唱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如和声、音色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合唱时统一不同声部,稳定气息,做好真声与假声转化,准确把握歌曲旋律与节奏,让学生各自负责自己的声部,统一音色,提高合唱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澧水船夫号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聆听歌曲后组织学生思考:乐曲如何变化?歌曲演唱形式怎样?引导学生从力度、情景变化与速度等方面探讨,全面体会歌曲的激流与平分两个部分的内容。然后,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这首歌曲的[24]拍进行了解:嗨-|嗨-嗨-嗨-嗨0|嗨0|嗨0|嗨-嗨-嗨-嗨-,并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船工要在拉船或行船时延长船工号子?用什么样的演唱方法?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刻体会劳动号子具有很强的律动感、节奏固定且音调粗犷有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合唱训练,以学生音色特点为依据做好合唱声部的分配,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节奏、音准与旋律等。
3.创新合唱训练方法,凸显音乐艺术魅力
若教师在合唱训练中运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合唱训练的积极性。为避免此类问题,教师要改革合唱训练方法,创新合唱训练模式,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中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入的认知与理解,凸显音乐艺术的魅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多个感官,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自身音乐感知力与音乐敏感度,并在合唱中融入个人真实的情感。
例如,教学《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学习《黄河船夫曲》这首歌,并让学生思考合唱可以给欣赏者带来何种感觉。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倾听,了解合唱中表现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与团结一致的节奏感,凸显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品质。其次,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首歌曲,让学生对黄河的赞颂油然而生。此外,教师可让学生欣赏《黄水谣》,让学生思考“这首歌的演唱形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演唱、表达了何种情绪”等问题,让学生以这样的方法进行合唱训练。课堂的最后,教师让学生欣赏《保卫黄河》,让学生在轮唱中强化合唱训练,为学生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合唱是高雅的艺术形式之一,教师开展合唱训练,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陶冶其情操,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新区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