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作者: 鲁晓靖与其他学科相对单一的专业特色不同,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知识学习的工具性特点,更是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尤其在义务教育起步阶段的小学时期,语文教学格外需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不过,在较长时间应试模式影响下,语文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性、片面化缺陷,进而对传统文化的融入运用造成阻碍。新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教学大纲设计的课程方案,更决定着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以文化人的基础与根本,因此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夯实小学语文人文性、思想性基础
语言是特定区域中人们交流互动的基本工具,也是该地区民众漫长历史与文化的承载。尤其是对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过的中华文明而言,汉语言的工具性固然始终存在,但汉语作为中华悠久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价值与作用却早已超越了工具性、技术性。比如,书法本身就已经成为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中华文化形式之一。中国古人更有“字如其人”的概括与总结,充分说明汉语言早已成为展示和体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思想文化的重要平台。
正因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之一就是夯实小学语文人文性、思想性的基础。一段时间以来,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的应试模式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传承,导致部分学生沦为应试机器、考试工具。这种过于功利的教学不仅违背了汉语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也与语言教育、语文教学以文化人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正是让汉语言教育正本清源,使语文教育在义务教育起步阶段即着眼于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夯实小学语文人文性、思想性基础。从更加漫长的育人育才角度讲,着眼于文化与思想的教育才是真正培养人才的教育,也是让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沿着科学道路前进的重要措施与途径。
2.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增强全国人民的“四个自信”,从娃娃抓起必不可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正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心。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现代四大发明遥相呼应,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代一路”的叠加与交织,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如今则有月球探测工程,等等。
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了解或欣赏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时,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无疑形成了愈发鲜明的对比。这种跨越千百年的发展必然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于学生个性、品格、修养的形成与完善有极大的推动和助益。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坚持兴趣导向,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只有基于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文化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因此,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需要坚持兴趣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比如,在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品尝美味的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古已有之,然而这一重要习俗的起源、典故或历史背景则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南北方月饼的制作过程、馅料以及形状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准备南北方月饼供学生欣赏和品尝。这种同时使用视觉、嗅觉和味觉的教学方法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有关中秋节、月饼的地方习俗、历史故事进行深入探寻,对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产生自豪感。
此外,古代诗歌是延伸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佳节最常被人吟咏的古代诗词,也是最能表达月圆人团圆的典型代表作。而中秋之后不久即是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恰是重阳思亲、思乡的代表作。借助诗歌阅读与吟咏,传统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跃然纸上。这种更加突出人文意识、文化精神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度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也是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更具艺术审美价值的渠道和策略。
2.着眼于生活,着手于细节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经千百年漫长时间积淀的历史遗存,其中的文化性早已与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密切交织、不分彼此。而学校教育中融入和运用传统文化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通过着眼于生活、着手于细节,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润物无声。
比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专门为中华传统文化开辟了版块,其中“综合性学习”栏目进一步突出了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的渗透性与覆盖性。如剪纸、陶瓷、戏剧、国画、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等,这些早已嵌入式存在于民众生活的传统习俗已经超越了文化范畴,成为民众生存与生活的有机组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欣赏或了解多种传统文化。学生不仅可以在屏幕前直观地欣赏和了解各种传统文化的形式、特点与内容,也可以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同一类传统文化形式中与众不同的表现或表达,还可以聆听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辨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显然,在大量欣赏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类型与内容后,学生已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传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这种特点与趋势既是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悠久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渐变性,是培养学生文化包容意识及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3.理论联系实践,在实操中内化与固化
传统文化是漫长生产与生活实践的汇集与积淀。特别是被大多数基层民众认可的传统文化更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操作性。换言之,时下仍然在各地通行的传统文化形式往往与基层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劳作密不可分,且经常可以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中窥见些许端倪。因此,小学语文在融入传统文化过程中也需遵循这一规律,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在实操中内化与固化。
例如,前面提到的中秋月饼、端午粽子以及剪纸、国画等都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在传统节日前后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尝试。这个实践的过程不仅饶有趣味、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是将传统文化形式、特点、过程、内容等要素由外及内实现全面渗透的重要形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之一,汉语自古以来便承担着传承悠久历史及教育下一代的双重职责。现代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也始终为传统文化保留了一席之地。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激励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厚重感。这就需要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且需要利用一切可用时机及场合持续强化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只有传统文化与学生日常学习、日常生活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才能脱离教学的表象,才能成为学生思想意识、情感体验的有机组成。这不仅是小学语文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基于传统文化夯实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基础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小学语文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