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摘抄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倪运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摘抄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摘抄能力的培养。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用好统编教科书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具备摘抄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呢?

一、循序渐进,习摘抄方法

统编教科书对摘抄方法的传授集中在三年级上册,该册第一单元即提出“摘抄”,到了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摘抄的基本方法,如随机摘抄、归类摘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注明出处等。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该单元的“交流平台”中依托例句,从多个角度来写读句子后的感受。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夯实三年级上册提出的摘抄时写感受的能力。可见,统编教科书对摘抄的指导与训练总体上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教材特点,逐步渗透摘抄的方法。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该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通过学习小伙伴,提出遇到“有新鲜感的词句”可以抄写下来。这是在激发学生的摘抄意识与兴趣,此时的摘抄,主要是随机摘抄。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课文中难懂的词语对学生而言就是新鲜的词语,所以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继续运用随机摘抄的方法进行摘抄。而归类摘抄的方法可以从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开始指导。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提供了归类摘抄的范例。其中,“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分别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日积月累”则从天气、植物、丰收的景象三个方面提供了描写秋天的9个词语。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版块放在一起,设计教学。

“摘抄时写下感受”这一方法的运用难点在于写感受,是建立在学生对语句具备一定的品鉴能力基础之上的。三年级上册对语言文字的品鉴重在“说”,重在“交流”,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父亲、树林和鸟》,在课后习题中提出“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承载着“摘抄时写下感受”训练任务的本课,也只要求学生说说感受,并没有要求学生写下来。直到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才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选取了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以泡泡的形式展示如何写感受。因此,在三年级上学期,教师不宜过早要求学生摘抄时写下感受,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是从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交流平台”开始,鼓励学生“摘抄时写下感受”,但不作硬性要求,到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之后再要求学生运用该方法。

二、“扶”“放”有度,保摘抄质量

统编教科书对摘抄能力的培养贯穿了中高年级,经历了由“扶”到“放”的过程。三年级上学期是培养摘抄能力的起始,需要悉心辅导,因此训练的次数较多;六年级下册不再安排,意味着此时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摘抄能力,养成了摘抄的习惯。由“扶”到“放”,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1.“扶”“放”有度,重摘抄之质

从课后题中可以看到,摘抄的内容有词语、有句子,还有自然段,主要是“有新鲜感的”“优美生动的”“准确形象的”。摘抄要有质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当学生的鉴赏能力还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教师就得多“扶一扶”。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时,学生一致觉得没有什么词句是新鲜的。教师请学生找出第三自然段描写这所学校学生上课情景的语句。“我读出了这所学校的小学生上课时很专心,你们读出来了吗?是怎么读出来的?”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认识到这些句子用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不但抓住了这所小学的特点,而且凸显了小学生上课时的专心。之后,学生找出了一处处值得积累的词句并摘抄,此时,记录在学生摘抄本上的就都是表达精妙的词句。

2.“扶”“放”有度,丰摘抄之量

每册教材通过课后安排的摘抄作业,次数屈指可数,但均安排在课文语言优美的单元。因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的摘抄由此课拓展到彼课。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以及《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的魅力。本单元仅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课后题安排了摘抄作业,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一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即使放手让学生自主摘抄课文中的词句,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对尽可能多的课文进行摘抄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随时摘抄。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中就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只有拓展摘抄的阵地,学生的语言积累才会越来越丰富。

三、致力运用,达摘抄目的

积累是为了运用。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中提到“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交流平台”中也明确提出:“在习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学生乐用、会用、善用,摘抄才有意义。因此,教师要不断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背诵摘抄的词句,并加以运用。

1.随文造句造段,强化运用

从课后的练笔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很容易发现统编教科书鼓励、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运用词语,二是仿写句段。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某篇课文的摘抄之后,立即运用摘抄的词语来造句造段,或是对摘抄的句段进行仿写。开始,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造(仿)一两个句子,随着年级的升高,则可以提出造(写)段的要求。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例如,学完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有的学生模仿课文第31自然段,描写父亲工作的情景:“父亲搬完货,立刻坐到工作椅上,立刻操控起了鼠标,立刻又把目光放到电脑屏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状态。”有的学生模仿第32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母亲辛苦持家的感叹:“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照顾着家庭,原来是那么辛苦!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活,为母亲减轻负担,是多么幸福的事!”从学生的仿写中可以看到,学生已经将所摘抄的句段理解内化,用于表达自己的生活。

2.延时唤醒迁移,强化运用

教学中,教师在遇到合适的情境时,唤醒学生相应的摘抄积累,就能够强化学生的运用意识,提高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完《秋天的雨》一课后,学生积累了不少描写秋天的语句。秋游观菊花展时,教师意识到这是非常好的运用摘抄积累的语言的机会:“同学们,菊花这么美,我们一起用《秋天的雨》中积累的词句描绘菊花的美吧!”于是,一个个佳句很快诞生了:“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可真多,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风中向我们频频点头。”“彩色是给菊花的,它们你挤我碰,争着要我们欣赏呢!”“菊花多姿多彩,我的脚都被勾住了!”……

有了这样的练习,学生对摘抄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复习摘抄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背诵,他们的运用能力也越来越强。

总之,教师如果能精心研读课程标准,精准把握统编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扎实训练,让学生习得摘抄方法,提高摘抄能力,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就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