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刘美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植于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中。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用数学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描绘世界,为日后的数学学习与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想要在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身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就应树立创新意识,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对数学课程进行统筹安排。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优化生活,同时,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路径。最后,教师应在立足数学学科学习的同时,将教学目标放高放远,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借鉴、吸收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以多角联动、多元智能的理念为基础,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一、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原则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死板与僵化,走进了实际教学,为数学课堂注入了几分灵动与活力。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堂实践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沉浸式体验,收获具体而深刻的情感反应,并且从中学习到相关知识。想要让这一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发挥最大化优势,就需要教师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情境创设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情境会对教学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进行情境构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情境教学法的首要原则,也是必备条件,因为一旦教师所构建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超越了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空间,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不仅得不到发挥,还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情境构建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要在学生的想象与理解范围内。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助教学功能。

2.多学科融合,实现多层次教育目标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给小学数学学习带来多样性与延展性。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全局观念,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落实数学学科育人的目标,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科融合培养,促进学生动手操作、阅读理解、审美能力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

3.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结合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让情境构建服务理解,避免情境创设出现背离知识点抑或是假大空的情况产生。

二、学科融合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将情境教学法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是数学学科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秉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运用科学的策略,实现巧妙结合。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枯燥死板的知识难以产生学习热情,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而创设故事情境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实现学科融合。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巧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让生动的故事引领学生走进奇幻而充满智慧的“数学世界”。

以“正比例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抛出数学概念,而是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画,这组图画都是以古代经典的成语故事为主题,教师让学生猜一猜图片分别讲了什么故事,学生纷纷说:“水涨船高、风吹草动、水落石出……”每当学生猜对一幅图,教师就请一位学生来讲一讲这个成语的含义,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认识。当学生猜出了每一幅图画所对应的成语,并且讲述了成语的释义后,课堂教学正式进入主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这几个成语虽然说的是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共同点,它们都描述了一个事物引起另一个事物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不少见。那么,我们现在就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随即,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正比例的认识”。

案例中,课前的成语故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将当堂课的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在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与把握,将数学学科的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成语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小学阶段,应用题是数学学习的“重头戏”,也是一些学生眼中的“难点”。部分学生虽然看似掌握了所学知识点,但是遇到应用题时还是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用所学知识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缺乏逻辑性与层次性,需要教师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进行引导,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综合地看待问题,找到答案。

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为例。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一位母亲要坐车去北京看自己的子女,这是这位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她透过车窗看到许多的高楼大厦与美丽的自然景观,历经7个小时,到达了北京,已知高铁的时速一般为每小时300公里左右,请问母亲的家乡到北京一共有多远?”在展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制作了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母亲坐着高铁,拿着满满一袋子食物去看望孩子的画面。

这个问题所要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学生提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思考问题、找出答案。同时,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展示了母爱的伟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数学教学与德育教学巧妙地结合,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基础性强、灵活性高,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并且巧妙利用这一教学时机,明确学科融合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并把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多学科融合,实现多层次教育目标”“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结合”这三大情境构建原则,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策略,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使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教学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东方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