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数学题计算错误的教育对策
作者: 韩仁为计算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占据基础地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数学计算涉及内容多,而且计算贯穿数学学习全过程,只有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运用在生活中,发挥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数学计算题上常常出错,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信心。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归纳数学题计算失误的成因,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掌握基础算法,增强知识技能
分析学生数学题计算的失误原因后发现,很多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点,主要涉及运算规律、计算法则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及时纠正学生的计算失误,教师可以把算理指导作为重点,指导学生在解题中掌握各个步骤算理依据,从而避免重复错误的出现,让学生的计算技能得到全面增长。
例如,在计算方程3x=1时,就有学生立马写下方程的答案是:x=3÷1,x=3。显然,这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而且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正确掌握算理。针对学生出现的计算失误,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在这个算式当中,未知数x是作为什么数进行计算的?”学生回答:“因数。”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因数的正确求解方法,知道想要计算因数,就要用积除以另外一个因数。在教师提问引导之下,学生立刻反应过来,正确的计算方法是要用积除以另外一个因数,也就是1÷3=1/3,未知数x的结果是1/3。
另外,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还涉及不少基础知识,如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性质等,只有在学生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如,有很多学生因为对乘法分配律算理掌握不牢固,导致在计算33×26+33×24时错误算成(33+33)×26×24或者是(24+26)×33×33。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基本功练习,并指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总结规律,提高计算水平。
二、加强口算训练,提升练记水平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口算是计算的基础,笔算正确度是基于熟练掌握口算形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口算教学指导,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受到很大阻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调整数学教学思路,提高对口算训练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口算意识,督促学生养成口算习惯,让学生的数学判断力以及解题反应速度得到全面提升。
为确保口算训练的有序开展,教师首先应该从提高训练量着手,通过大量口算练习的方式,让口算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教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以内加减进位退位口算与乘除法计算,且要做到随时脱口而出。正确的训练方法是每天都拿出5~10分钟的时间,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口算训练,在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其次,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尤其是要背诵特殊乘积,如125×8=1000、25×4=100、11×11=121、12×12=144、13×13=169、14×14=196、15×15=225、16×16=256、17×17=289、18×18=324、19×19=361。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对常用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值进行准确记忆,如0.5=1/2=50%、0.4=2/5=40%、0.1=1/10=10%。把计算当中经常用到的数据准确记下来,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可以让计算的准确度大幅度提高。
三、建立审题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很多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由于审题不清而出现一系列的计算失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欠缺正确的审题意识,同时在数学题的思考和解答过程中,没有端正自己的态度,没有以认真积极的状态面对各种问题。考虑到这样的教学局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应该立足实际,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辅助学生建立正确审题观念,在纠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杜绝审题不清等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相关数学题包含加减乘除法,给学生的计算能力带来了很大的考验。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可以给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超市购物生活场景并分角色扮演,围绕商品价格组织提升计算能力专项训练活动。如,超市中每支圆珠笔的价格是3元,一本练习本的价格是6元,一个铅笔盒的价格是13元,一盒水彩笔的价格是18元。接下来让扮演顾客的学生进入超市,选择自己要购买的商品。有的顾客买了两本练习本、一个铅笔盒,有的购买了一支圆珠笔和一盒水彩笔……教师可以让售货员和顾客共同计算商品价格以及找零,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增强学生投入计算活动的积极性,在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计算中的失误率。计算训练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分享沟通自己在计算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在之后的数学计算中的正确做法,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四、培养计算习惯,实现终身受益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失误率,最主要的方法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一生受益,也可以让学生在好习惯的带动之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正确的行动方法。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自觉性的提高。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习惯,在面对数学题时做到认真审题,而不是盲目求快,逐步养成一看、二画、三想的审题习惯。一看是观察题目数字与运算符号;二画是画出先算和后算哪一步;三想是思考口算和笔算内容以及是否存在简便算法。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验算习惯,学会对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和检验,减少计算中的失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验算过程中全身心投入且要戒骄戒躁,保证验算过程认真且书写规范,消除马虎大意的思想和态度。再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写数字以及符号的过程中都要做到正确书写,因为在计算当中很有可能因为一个数字和符号的错误而导致题目整体出现计算失误。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计算中恰当运用估算、口算、笔算等不同方法,在几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中提高解题准确度。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的部分,贯穿数学学习全过程,所以计算教学也在数学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打牢数学基础。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数学题计算错误给师生带来很大困扰,也影响了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数学计算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和学生加强交流沟通,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数学题计算错误的原因,找到矫正问题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度,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计算技能,并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