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作者: 秦海良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针对教学有效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在教学上需要不断创新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目前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对小学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层作业设计的含义
针对小学数学课程,分层作业设计指的是在布置数学作业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条件,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这种分层作业设计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学有所得。分层教学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科学和实用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应用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能够使每个学生通过家庭作业,在学习能力和理解方面取得有效的提升。因此,分层作业设计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层作业设计和管理的意义
首先,分层作业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的系统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彼此的差异性,通过对家庭作业运用分层设计和管理,不仅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有利于巩固和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采用分层作业设计,通过不断完善分层教学内容和体系,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已经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在确保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基础的同时,针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分层教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通过将学和做系统地结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分层教学的教学质量与实际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开展分层教学活动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和管理,从而让分层教学在学生参与小学数学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分层作业在我国中小学课业学习中受到许多学生的喜爱。采用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符合小学教育改革对教学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和管理的关键点
1.注重分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开展分层作业设计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为了确保分层作业设计对学生能够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教师需要注重分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按照班级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系统的分层归类,一般情况按照A、B、C的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处于A层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思维敏捷,接受知识快,且能够进行积极主动探究。B层的学生与A层相比,在学习和理解方面略差,且缺乏一定的积极性,数学成绩时常上下波动,但具备一定的学习潜力。而C层则是缺乏一定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无法系统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独立完成作业比较困难的学生。结合不同分层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便于针对有所提升的学生及时调整层级,从而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进取心。
2.分层设计要求覆盖所有学生
因为分层教学和作业设计,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因此覆盖的对象要求是班级内的所有学生。教师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指导,根据教学实际要求,对作业开展分层设计。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作业问题需要激发出所有学生的数学潜力,从而调动班级所有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保障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教学意义。如,在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时,有关习题的选择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对于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A层学生,可以针对数学原理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作业;针对B层的学生可以在巩固数学原理的同时,设计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和方法的作业;针对C层的学生,主要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进行练习。
四、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和管理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计分层作业的难度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需要确保数学作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分层作业的难度,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数学作业的设计难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按照顺序难度依次提升。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设计难度较低、比较简单的题目,一般是基础题;针对能力普通的学生,可以采用适中难度的习题;针对具有较强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学生,主要设计难度偏高的开发探索性题目,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拓展练习。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三种难度的作业习题:一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概念的填空题;二是根据提供的长方形数据,求解其周长的问题;三是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逻辑题。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水平选择完成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不断丰富分层作业形式
单一的作业形式对学生而言,很容易消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降低作业的质量,加重学生的惰性。因此,教师应当丰富数学作业的形式,将分层作业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便于调动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设计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结合实际问题发现“倍”的含义,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加深对“倍”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加对数学抽象概念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3.按照教学过程要求合理设计分层
首先,针对课前预习设计分层作业,目的是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深化课前预习作业分层设计以及管理,使学生在完成分层作业中提升自主预习效果,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奠定重要基础。
其次,在课堂练习作业中设计分层,目的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教学课题内容,在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立体图,进而推导出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练习作业,引导学生按照层次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并探索对应的习题。
此外,通过课后作业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目的是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联系课内基础知识,深化课后实践作业分层设计和管理,让学生在学以致用过程中深化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完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关理论知识后,通过课堂练习情况的反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和管理,使课后的实践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提升需求,帮助学生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践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分层设计和管理作业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完成作业,而且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巩固基础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持续提升思考和解题能力。同时,分层作业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自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索等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