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 周翠琴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生应养成的重要的综合能力之一,在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同时,教师应保障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效果,为长期的数学学习奠定思维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在课程设计上满足学生的长期需求,明确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与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采用科学的策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只有地基牢固了,数学学习这座“万丈高楼”才能拔地而起。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基础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他们认为在这个阶段,只要帮助学生巩固好教材知识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不仅仅只有“知识的基础”,还包括“思维的基础”。其中,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重要思维能力,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这条道路上的长远发展。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数学学科十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引,也需要学生自行探索和领悟。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有助于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灵活性和深入性。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讲例题、套公式、教方法,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在面临同一类型的题目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在脑海中搜索学过的例题与公式,从而予以套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难度较低,因此这种解题模式很容易“蒙混过关”,但是到了初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增加,对灵活性的要求大大提高,这一解题模式就可能给学生制造困难、形成阻碍。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想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顺应学生的思维情况和年龄特点,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
1.构建民主课堂,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提问的时间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角度来说,民主、轻松的课堂环境更容易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而当学生身处死板、严肃、处处受到制约的课堂环境中时,他们的思维很容易变得缓慢迟钝。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探索精神,更离不开活跃的思维。有些数学教师为了在教学中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将课堂氛围搞得过于严肃。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讲台下听,静悄悄的教室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畏惧教师的威严,不敢讨论,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更没有充足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一不二”,即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存在不解或疑惑,也不敢发言。这种教学策略虽然可以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保证班级纪律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地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民主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给学生的思考以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例如,在“圆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伊始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将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然后给出公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能够使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但是因为缺乏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都不会特别深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圆分成均等的8份、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找一找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有什么关系,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出圆的面积公式,那么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发言,从而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牢固掌握所学。因此,想要提升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教师就应构建一个民主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的思想方法
教会学生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不如引导学生掌握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固定的解题方法往往只能解决一种类型的题目,而如果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生就能依靠这一思路举一反三。因此,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将这一内容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联系,而是给每一位学生都分发了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各两个。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之前,我们已经学了许多其他图形的面积,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三角形和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联性?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些已知的知识来探索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兴致勃勃,马上开始动手试验。学生顺利地将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组成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以前所学的公式开始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学生都“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部分学生得出的公式是“底÷2×高”或者“高÷2×底”。这种看似别扭的公式,却是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收获了成就感。最主要的是,学生掌握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能够从容冷静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巧借数学游戏,提高课堂参与率与活跃度
想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与活跃度,改变数学课堂“死气沉沉”的状况。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才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把握学生爱玩的天性,巧借数学游戏,提高课堂参与率与活跃度。
例如,在教学“倍数”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倍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很多教师都会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倍数”的相关课堂练习。传统的课堂练习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但如果教师换一种练习的形式,原本枯燥的练习便可以趣味满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数学游戏,如,让学生说出3的倍数,但是在这个数字中却不含有“3”这个数字,回答正确的小组加分,回答错误的小组扣分。通过紧张刺激的课堂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倍数”,调动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学的大趋势。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远的意义与影响。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意识,采用科学的策略,通过构建民主课堂,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提问的时间,通过拓展学生思维模式、巧借数学游戏、提高课堂参与率与活跃度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疃庄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