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路径
作者: 高明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利用数学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更好地了解数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强化数学应用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必须十分了解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然后分别在三个小组中选出三人扮演商店老板的角色,其他学生作为顾客去商店中购买商品。教师可以在商店中布置文具、书本等物品进行买卖,由“老板”自己定价,钢笔3元一支、修正带5元一个、笔记本12元一本、直尺4元一把等,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商品的买卖。学生在计算购买商品的总价时,进一步强化了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点的运用,体会到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提高了交流表达的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模拟练习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如陪伴父母在超市购物结账时要参与计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案例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真正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在不同场景中发现数学的价值和用途。
二、例举现实情境,提高应用意识
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之中。在课堂上,教师例举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借助课堂提问来指导教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现实情境事例:“张叔叔把自己家果园里产的苹果送到敬老院,一共送了12箱,已知每箱25个,请问张叔叔一共送了多少个苹果?”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学习经验,所以,有的学生先计算9箱苹果的总个数再加上3箱苹果的个数,结果就可以得到9×25+3×25=300(个)。还有学生将25个苹果看成5个5,可以化成12×5×5,结果也是300(个)。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运算的本质,就是先用一个两位数的个位去乘另一个两位数,得到的结果的末位和这个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以另一个两位数,所得数的末位和另一个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相乘的结果相加。在这样生动的现实事例情境中,学生不仅运用已学的知识深化了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不断加强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提升了对新知识的学习效率,并且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课堂设计上大胆创新,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巩固数学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提出数学问题,巩固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在实际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思维、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因为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很难对“千米”有一个十分具体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让学生直接感受跑道100米的长度和操场一圈400米的长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000米的长度大概有多少?要求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来说明1000米的大概距离,可以是有些人眼中两圈半的操场跑道,因为跑道400米一圈,即400×2+400×0.5=1000(米)=1(千米),也可以是10个100米跑道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家到学校2千米距离的一半……教师利用这些生活经验让学生发现课本上的数学问题,不断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会灵活地运用数学,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去不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和思维去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巩固知识,扎实数学学习的基础,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注重课外拓展,延伸应用意识
教育源于生活,又便利了生活。数学知识也源于生活,最后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从而学会更好地生活。同时,数学教学要注重课后拓展,让学生可以用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二)》一课时,教材中主要设计了商店折扣、成数、银行中的利率、税率等与百分数之间有关系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教材在单元设计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与百分数”,并且设计了相关活动:安排学生到就近的银行去查看目前最新的利率情况。这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各个银行了解相关的信息,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广度。学生在课后调查的范围越广,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就越多。学生掌握一定信息之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并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样的课外拓展活动,学生了解了银行的利率,了解了利率的动态变化,并且明白了这些变化背后都蕴含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调整。这也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经济整体状况,延伸自己的数学思维的良好机会。运用数学知识需要将学生的视野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调查、查阅资料等各种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开展这样的课后拓展,不是为了获得确切的数据结果,而是为了关注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否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否自己交流所学,巧妙运用数学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理财的方式,为自己家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等。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于课堂,更是走进课后的拓展活动中,不断延伸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体验数学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这样的意识,将这种理念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应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是为了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实际问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应用到数学,体会数学的独特价值,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红堡镇红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