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学具 轻松学习数学

作者: 谢益梅

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小学生使用学具,边玩边学,符合他们的性格特征,可以促使其更好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此外,学具的有效运用,便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探索多种学具的使用方法,变“听数学”为“做数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学具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如果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数学课堂教学应引入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营造“玩中学”的氛围,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兴趣的激发能够为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投入度,能够高效达成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因此,数学知识的讲解,可以通过学具的运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得到更加强烈的数学知识感受,增加数学教学成效。

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利用不同的学具制作三角形,看哪个小组组成三角形的方法最多。有的小组通过小木棒拼摆的方式认识三角形,有的小组用线绳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直接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等等。通过借助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对加强其对三角形概念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合作交流氛围的营造,更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这不仅降低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减轻了学习的负担,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过程,为学生以后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学习,兴趣是强大的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达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学具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亲手操作的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快乐的游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所学内容合理运用学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学具了解数学概念,强化学生理解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通常要经历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认知的阶段,需要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学习,更需要靠学生的亲身感受来获得。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认知,进而形成具体的概念。逻辑性是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要障碍,为了强化他们的理解力,教师可以借助学具的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形成强烈的感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数学概念,促进其数学理解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折纸活动。学生从折痕处剪开,发现剪下来的两部分图形相同。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沿着折痕剪下来的两部分图形只是大小相同吗?如果重新对折,那么两个图形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运用学具亲自操作加以验证。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对称轴的定义。在学生利用折纸进行对折活动并探究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对称轴的概念,为学生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中,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观察与判断,不仅获得了愉快的学习体验,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辨力。

三、发挥学具直观呈现作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每堂数学课都有相应的重点难点,怎样化解,是数学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学具的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也使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众所周知,数学公式和计算法则是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具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推导出数学公式和计算法则,通过亲身操作学具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此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导致他们知识运用能力难以提升。而通过学具的应用,则能够将学生带入自觉探讨和思索中,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数方格,初步建立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认知;然后,通过发挥学具的直观展示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过程中,并为学生分发平行四边形学具卡片,与组内成员进行探究,试图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以前学过的一些形状。此时,学生会把平行四边形转变为长方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图形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最后,各小组呈现自己的探究结果,教师进行总结与补充,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帮助学生降低了理解难度,一举两得。

借助学具进行公式演绎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点的来源,符合学生的思维特性。此外,在使用学具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形成了数学思维,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完善了数学知识结构。

四、利用学具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创新素质是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不仅是智力的开发,也是学生学习状态的综合体现。小学生思维处于过渡阶段,仍然以具象思维为主,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具来启发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通过学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为其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促使学生将实际操作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操作中获得更多创新意识发展的源泉,达到创新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推导方式,并在多媒体课件上逐一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为之前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呢?”此时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到将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有的学生想到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等。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知识原理和形成过程,在强化理解力的同时,学生还学会了转化的思维方法,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是学具的突出作用所在。

学具的有效运用拓宽了学生参与数学实践的空间,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其创新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学具的使用价值,在学具的运用中,带领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更好地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水平。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学具的教育价值,并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其主动开展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学具操作,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强化印象,助力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打造更具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