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运用
作者: 公维珍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用于启发人类思维、发散思维表达的思维图形。思维导图最优越的地方在于它有效实现了人们在阅读、记忆和逻辑思维三个方面的整合,让人们在自身逻辑、想象能力、科学思维、艺术审美等多个方面形成平衡且统一的发展局面,这对人们思维的自我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导图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围绕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作详细论证。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图形的思维工具,是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从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最终实现思维形象化的一种自然思维方式。它借用人们的记忆、阅读、思维等能力,实现人们在科学和艺术、逻辑和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进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发展、提升写作课堂的教学高效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能力,同时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互,这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思维导图作为学生写作学习启迪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的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但是,在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通过大量的范文、模板让学生在反复“临摹”的过程中掌握大量的“固定搭配”,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思维拓展力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也让学生作文形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因此,为突破原有的写作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语文作文的局面,引入思维导图,开拓学生思维十分必要。
二、小学作文思维导图的实践运用
1.以图启思,心构“画卷”
思维导图第一个积极作用在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启迪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直观分析建立起学生自己的数据库。在思维导图的展示下实现文体、写作思路、篇幅脉络、内容布局等多个写作任务的联系,并最终让学生在动笔前实现自己文章的大体绘制,形成“心中有画”的效果。同时,当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后,在考试时学生将会先在稿纸上自行绘制思维框架图,养成先思考后下笔的写作习惯。
例如,在《我的理想》这篇作文的教学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动笔书写前先通过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本节作文的思维导图。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我的理想》的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议论文、记叙文、散文三种文体的表现效果,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自己文章的最佳文体,建立这篇作文的问题框架。其次,教师为学生展示总分总、总分、分总等不同的行文段落结构的思维导图,为学生讲解本篇作文最好的结构搭配,并由此让学生建立大致的作文结构框架。最后,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深入到内容方面的讲解,通过不同人称表述、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描写特点等不同的思路展示,让学生更进一步建立较完整的作文构思。如此,层层递进的思维导图展示,让学生在直观观察和理解中逐步构建自己的文章框架,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建立逻辑严密、内容具有联系的文章思路。
将思维导图引入作文中,可以通过关键词、图形和放射状线条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文字和图形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学生潜在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挖掘出来。
2.以图导思,整理脉络
在写作教学中,当学生完成心中有“画卷”的环节后,教师可以展开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写作结构图,通过对文章结构实行拆分—整合的过程,学生能明确写作内容之间的联系,明确文体、内容、结构、段落的不同运用,并让学生根据思维结构图对比自身文章脉络的缺陷,找出自身文体的所在,最终调整文章的结构。
例如,在《父爱》《母爱》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开辟出不一样的思维脉络,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张包含文章内容、人物刻画手法、文体、结构搭配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直观了解这篇亲情主题作文的书写思路。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流水账式文章和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文章的不同,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了解自己文章思路的问题。如,很多学生在写父爱、母爱时,往往写的是“自己发烧,父母背着他连夜去医院”“自己摔倒了父母帮他包扎伤口”等内容,让文章的可读性大打折扣。而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优秀文章的内容,再借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内容是怎么写的,最后让学生优化自己的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打破固定思维的桎梏,开辟出多条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思路。
简单地说,思维导图鲜明的逻辑性和概括性就是恰当地把思维的过程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文字或图片用线段连接梳理成图。
3.以图拓思,新奇有趣
思维导图可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开拓,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得到无限释放。相较于传统的“临摹”教学,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让小学写作教学打破“千篇一律”的局面。思维导图的教学之所以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机制,原因在于思维导图的教学重在鼓励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实现对文章的构思,让学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文,实现学生作文即为模板,模板即为学生作文的效果。
例如,在开展练习人物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但必须运用人物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主题作文,让学生写作。如,学生在挑选作文体裁时是使用小说文体还是记叙文文体,教师就可为他们展示这两个文体的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文体不同的优势。在作文人物的选取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作文中人物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还可以是动物、植物、水果、星球、汽车等所有物类。当学生的思维进入极度活跃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主题文章进行拆析,建立详细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学习中进一步对自己文章的人物、内容展开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能够养成借助思维导图实现思维跳跃后,学生在之后写作时将会自主地布局思维的开拓,自发地对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和形成进行构思和想象,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自主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这对提升语文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在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创新手法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性。以上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做了一些阐述,并列举了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案例,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参考。但是,思维导图的引入和运用只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中的一种,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和教育方针,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开拓更多有利于学生写作、语言表达提高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源县沂河源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