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素对比,多样性欣赏

作者: 尹静

自从《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基础教育逐渐转型为智慧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欣赏课内容、秉持以学为本的原则,无疑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欣赏课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音乐素养,单纯地听和唱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多元素对比能够有效提高欣赏课的效果,让学生站在“文化视域”下的不同角度去观察音乐作品,感受不一样的艺术色彩。多元素对比即音乐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将主题相同但曲风调式不同的音乐放在一起对比,不但趣味无限,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的异样之美。

一、对比音乐体裁,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文化视域”下的欣赏课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传统小学音乐欣赏课通常都是教师弹唱,学生聆听,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的特点。这种欣赏方法流于表面,无法凸显欣赏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引入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多元素对比的欣赏情境,赋予学生不一样的欣赏体验。

以歌曲《茉莉花》的教学为例。《茉莉花》是经典的民歌作品,在我国的音乐宝库中有着一席之地。其实,这部作品共分为东北版、河北版与江苏版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令人回味无穷。欣赏期间,为了更好地抓住学生眼球,教师首先选择了江苏版进行播放,并搭配相关的MV,以此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境下欣赏这部经典的民歌作品。在看到视频中翩翩起舞的女生时,学生无不动容,他们显然也被这优美的舞蹈所感染。

第一步:利用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教师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节奏是什么样子的?旋律有哪些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以此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首歌曲。

第二步:依次播放东北民歌版和河北民歌版。在学生听完歌曲后,教师设计以下问题:(1)三个版本的《茉莉花》的旋律特征各是什么样的?能否利用肢体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2)哪个版本的《茉莉花》的演唱风格更细腻流畅?(3)哪个版本的《茉莉花》更热情爽朗?(4)哪个版本的《茉莉花》更委婉悠长?教师应客观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给出的回答,多询问学生“为什么?”并由此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第三步:分析三个版本的《茉莉花》的曲式结构。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曲式结构,可以拓宽学生的欣赏领域,优化他们的美学素养。如,东北版与江苏版在结构对比上存在数的差异,东北版共有35个小节,而江苏版只有14个小节。考虑到这部分知识点概念性相对较强,为了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提升课堂代入感,教师在出示这些基础性知识点后,还可以利用钢琴进行弹奏,让学生通过聆听捕捉小节在作品中的排列方式。由此,全面优化学生在课堂中的欣赏质量。

除三个版本的《茉莉花》,还有许多音乐体裁可供运用,如山歌、小调和民歌等不同音乐体裁的对比,还有现代流行乐和古典音乐艺术的对比,等等。通过深入对比,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有意义的音乐艺术文化知识,还能丰富他们的艺术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在初次尝试对比性欣赏时,盲目地添加一些授课元素,自认为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然而,过多的内容反而容易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时间一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不论是哪种教学理念,适度才是关键。

二、对比演唱风格,感受歌唱技巧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很多学生的欣赏方式都是建立在“好不好听”和“喜不喜欢”的层面,至于音乐背后传递的思想和乐理知识,他们几乎不会去过多地思考。这一方面源于他们自身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也与他们自身的经历有关。因此,教师要秉持理解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乐理知识的概念性和复杂性极强,学生在接收的过程中会非常吃力。教师要另辟蹊径,构建课堂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对比契机,让学生在可视的环境下捕捉知识,能让“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欣赏课具有一种游戏性的特色,这对提高欣赏课质量,抓住学生眼球和注意力有着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欣赏歌曲东北版《茉莉花》期间,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虚拟电子钢琴按键,每当按下一个按键,对应的位置便会变化颜色,这样的效果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如谱1所示,在弹奏该乐段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回顾这首歌曲的旋律,然后观看教师的弹奏。每按下一个按键,便会出现一个音符,而这个音符便会与学生记忆中的旋律叠加在一起。不知不觉中,学生渐渐地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当第一次弹奏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忆一下按键变色的规律,然后随机选择学生到台前体验操作。此时此刻,欣赏课不再像之前那般无趣,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6 6 5 3 6丨5 – 3 3 5丨6 6 5 3 6丨5 - - 0.3丨

谱1

另一方面,不同风格、体裁的歌曲需要采用不同的技巧进行演唱,而找到技巧间的差异性,恰恰是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所要把握的一个点。授课时,为了提高课堂的代入感,教师依然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

以三个版本的《茉莉花》为例。教师依次播放三个版本《茉莉花》的主歌部分,屏幕上会显示旋律的递进变化图。当三个版本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三个旋律递进变化图进行对比观察,由此让欣赏变得更加直观。而在欣赏的基础上,还可以动员学生对作品进行模唱,再针对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指导。

当然,除《茉莉花》之外,还有许多作品的欣赏可以运用上述模式。如,表现爱国情怀的歌曲《黄河大合唱》《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等,虽然它们的主题相同,但是演唱的技巧和风格却完全不同。此时,教师可以针对每一首歌曲的演唱技巧进行详细的解读。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人体口腔器官的图画,然后以此播放演示不同的演唱技巧。此时,随着画面中各个器官图像亮起的颜色差异,学生可以直观地捕捉到演唱上述几首歌曲时,演唱者所采取的发声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演唱技巧。

由此可见,“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欣赏课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听听音乐,判断歌曲好不好听,而是让他们在听的时候捕捉作品中传递的乐理知识、美学思想。这样,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更能丰富他们的人格魅力。而对比欣赏是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提炼足够多的乐理知识,这对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炼知识期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不能盲目地大批量灌输,否则反而会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

总之,建立在视听结合下的欣赏方法可以有效点燃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课堂代入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学到知识。在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欣赏课期间,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水平,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以人为本。而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发现,多元素对比式的欣赏课堂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助于他们音乐细胞的觉醒。此外,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入适合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文系江苏省徐州市第十四期教科研课题“‘文化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的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徐教研KT14058。)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平路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