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细读法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作者: 廖彦明文本细读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强化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提升学生单篇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阅读方法。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细读法教学为研讨目的,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从多维度解读文本、延展课堂细读时长、丰富阅读文体、加强课外细读监督四个维度,探究落实学生细读法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多维度解读文本,传授细读法技巧
细读法是众多阅读方法中的一种。学生细读意识和阅读耐心的缺乏,是阻碍细读法在学生自读方法中应用推广的主要原因。细读法一直以来作为课堂阅读指导、阅读教学模式存在,并未大力推广于学生自读中,导致学生对细读法虽然熟悉却缺乏运用意识。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在课堂上多维度地精讲文本、细读文本,展示细读法的思维路径,以示范阅读+方法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细读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细读法的基本技巧,会细读、想细读,为细读习惯的养成提供先决性条件。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会叫的狗》一课时,教师想通过开放式结尾帮助学生延展阅读思维,为学生普及多维度解读文本的细读方式。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精读教学,从故事情节、文学形象、“小狗”心态变化等层面展开细读赏析,帮助学生打开多维度阅读视角,丰富细读要素。教师精讲后,将本课细读脉络整理为“小狗”内心起伏、文学形象分析、故事情节发展走向三条主线。学生从清晰的细读法脉络中获得启示,初步掌握细读法的技巧。
结合本课教学案例可知,教师利用文本的特殊性展开多维度阅读解析,其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细读法技巧,指导学生面对陌生语篇展开细读的方向与要素。学生能从课堂精讲中汲取细读灵感,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个性化的细读法方式,掌握细读法的基本方法。
二、延展课堂细读时长,提升细读法质量
细读法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课堂实践。而课堂时长有限,部分教师为提升课堂效率,往往将学生细读环节挪至课外或缩减课堂细读时长,致使学生缺乏实践练习,细读法教学难以收获实效。若要改善此类问题,提升学生细读质量,教师可以适当延展课堂细读时长,为学生预留充裕的细读时间或缩短学生的细读训练篇幅,使学生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在获得细读法教学点拨的同时配合实践训练加以巩固,提升学生细读法质量与细读法掌握程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教师为提升学生课堂细读质量,检验学生细读效果,选择系统讲学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教师按照情节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1段整合部分、2~6段“蟋蟀住宅的特点”和7~9段“蟋蟀住宅的建筑方式”。教师精讲第二部分,为学生提供细读参照。学生细读第三部分,结合前阶段所学进行实训练习。教师为学生预留了充足的细读时长,学生细读结束后,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提出解读问题:“细读7~9段,蟋蟀是怎样建筑它的住宅的?蟋蟀与别的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细读参照、细读实训与问题考核三合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度掌握细读法则,课堂细读质量得以稳步提升。
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部分细读的方式兼顾了教学质量与细读时长,使二者相对平衡。教师通过延长课堂细读时长,为学生提供充分细读机会的方式提升课堂细读质量,有助于学生细读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拓展丰富阅读文体,累积细读法经验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多种阅读格言都强调了广读的重要性,细读法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同文体的阅读文本细读思考路径存在差异,学生能力水平有限,在学习细读法前期,面对陌生文体难以自主生成有效细读策略,影响阅读质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多文体拓展阅读,以广博式细读法帮助学生积累细读经验,促使学生见微知著,借助一篇语篇细读掌握一类文体的细读方法,为学生自主细读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可让学生明确本课讲述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君臣故事,同时,为丰富学生细读视野,可选择以拓展文体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细读经验。教师为学生找到《将相和》文言文版本,在课堂上进行选段精读,借助课文中学生熟悉的故事情节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类语篇细读的理解力。教师展开系统讲解:“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这里的短短一句不仅介绍了廉颇的能力和功绩,还将廉颇的个性特征显露出来,一个勇冠三军的人物颇有傲骨是可以理解的事,为后面的人物行为埋下伏笔……”教师简要赏析一段后,请学生结合课文细读与教师示范案例对重要句段进行赏析,对文言文一类语篇的细读方法产生基础认知。
案例中,教师采取同题材不同文体的拓展类阅读进行课堂细读法教学,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文体中同含义语篇的细读方法差异,学生能从鲜明的对比中获得细读启迪,对两种细读思维路径产生深刻印象。同时,多文体细读经验的积累也有助于学生自主细读质量的提升。
四、加强课外阅读监督,培养细读习惯
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系统细读方法、获取多元细读经验只是细读法教学的前期准备,长久的坚持与落实才是细读法教学发挥实效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时长有限,教师可以将细读习惯培养任务迁移至课外,以组织多样化阅读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细读频率,落实细读习惯。如,组织21天整本书细读打卡活动、举办读书调研报告会、撰写细读交流读后感、分享细读批注、结合细读书单填写趣味问答题等。多样化细读活动的开展能够提升教师对学生课外细读的管控力度,促进学生细读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要明确本课教学内容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阐释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属于说明文、科普文范畴。在前期教学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系统细读方法,但缺乏阅读量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细读习惯。本课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发放阅读材料《带上她的眼睛》。本课阅读材料为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短篇经典之作,包含对时光变迁后地球风貌的幻想,与本篇课文内容关联紧密,且极具趣味性。教师结合细读要求为学生设计趣味问答题,通过学生回答情况检验其细读效果,以此提升课外阅读中的细读监督力度。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甄选长短适中,内容与课内语篇息息相关、具备一定趣味性的课外阅读篇目以供学生课外探究,为学生坚持细读创造机会。同时,为提升学生细读专注力,确保学生细读质量,教师为学生细读任务搭配了趣味检测题,学生需从细读中找寻问题答案,落实细读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非朝夕之功。若想养成良好细读习惯并发挥长远效益,就需教师长久坚持,深度落实,将教学关注点融于学习的课内、课外流程中,从渗透细读方法、提升细读质量、积累细读经验到细读习惯的最终落实,逐步强化学生细读能力,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质变提供量的积累。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调节,唯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细读带来的好处,才能使学生认可、运用细读阅读方式,才能使细读法伴随学生终身,为其未来学习与发展提供内驱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娘娘坝镇李子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