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精彩语文课堂
作者: 吴双凤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重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融入节日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就是学校会放假,家中的食物会更丰盛,如果是春节、端午节等节日,家中还会有饺子、粽子等传统食物,同时家里还会挂上红灯笼、贴上对联等。当下,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意识逐渐淡薄,对节日习俗缺乏深刻认知和感受,更谈不上热爱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利用适当的手段融入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古诗,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读完诗词后,知道元日是什么节日了吗?”很多学生都会说是春节,教师可继续引导性发问:“通过诵读诗句,大家能总结出古人在过节时都有哪些习俗吗?”这时有的学生回答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人在春节要喝屠苏酒、放爆竹。”也有学生回答:“‘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说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要贴春联。”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肯定大家的回答,之后询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想了解的知识吗?”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屠苏酒是什么酒?”这是学生都不明白但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详细讲解:“屠苏酒是华佗创制而成的,配方为各类中草药。为什么以屠苏为名呢?因为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酒是在这个房子里酿的,所以称为屠苏酒。原本是用来驱逐瘟疫的,后来在春节时也饮用此酒以驱除风邪。”学生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他们也了解了更多关于节日的知识,同时对传统节日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了解了很多关于节日文化的知识。对于描写节日的古诗词,教师不应局限于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讲解,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惑,并在解答学生疑惑的同时为他们讲解一些相关的节日知识,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
二、融入节日文化,打造趣味课堂
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服饰饮食都和现在有所不同,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思考他们在过节时都会进行哪些活动,对比传统节日活动,分析异同。古代对节日的重视程度极高,有着一系列的活动习俗,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将许多细节简化了,只留下极具节日特征的部分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今对节日的不同表现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古今生活的不同,发现古代节日活动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乞巧》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诗词内容,让学生明白这首诗讲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其中“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一句介绍了古代人们在这一天的活动,即每家每户的女孩子都要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向织女乞取智巧。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时的‘乞巧节’或者说‘七夕节’也就等同于现在西方的情人节,你们知道现在人们怎么过情人节吗?”有的学生说:“那一天,爸爸送了妈妈好大的一束玫瑰花,他们还带我出去吃了好吃的。”渐渐地,学生会发现古代和现代过节的很多不同,对传统节日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学生的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
案例中,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节日的描述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现代和古代对同一节日的不同表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融入节日文化,促进学生探索
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字描述很难让他们对古人过节的心情感同身受。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他们往往会对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打破文字和现实的壁垒,将节日文化和实践活动相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制作腊八粥,父母可以帮助学生一同完成。在完成制作腊八粥的实践活动后,学生对腊八粥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式都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腊八节的文化知识。“腊八节又称为法宝节,本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了一种民间节日。你们制作的腊八粥,传说喝了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当然,腊八只是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民间还有这样一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学生回家进行制作腊八粥的实践,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这让学生对腊八粥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同时,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腊八粥的制作,增进了亲子感情,家长可以品尝孩子第一次做的腊八粥,感受孩子的进步,夸奖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这对其成长大有益处。
在教学过程中,鲜活、具象的实践内容往往比教师的文字讲解更有效。在实践中融入节日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自己制作时会对这种传统食物有更细致的了解,同时在之后的学习中自己也会主动地去尝试新鲜事物,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习俗。
四、融入节日文化,提高教学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融入中国节日文化,是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这些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掘与节日相关的历史人物并进行介绍。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既提升了其思考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嫦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了解神话故事内容,引出中秋节的由来。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嫦娥和中秋节的相关内容,同时搜集其他节日相关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在下一节课进行分享。第二节课,有的学生具体介绍了嫦娥偷吃仙丹飞上天的故事和人们在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习俗,有的学生分享了端午节的由来,并向大家介绍了屈原和端午节的关系,还有的学生分享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向大家说明七夕节的由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很多学生都了解到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相关人物的知识,这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面。
节日文化包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了解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人物,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对相关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有利于教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积极影响。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节日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节日文化的融入丰富了教学内容,对建设多元化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