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渐进式教学实践

作者: 蔡云柯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入多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哲思性,对启迪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但因为文言文历史古老,学生往往难以对其深度理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循序渐进,将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两条线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入学习。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对文言文的渐进化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一、借助故事,初步了解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拥有较强的故事性情境创设,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文言文教学正式开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故事背景的引导和扩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要旨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更加畅通地进行由浅入深的学习。

在教学《杨氏之子》一课前,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古代智慧少年的故事呢?”学生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会回答“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这些故事的大概内容。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在魏晋时期的梁国,有一户杨姓家庭,家中有一个聪明的小儿子。”因为学生在上课之初已经听说了其他一些智慧少年的故事,所以对这名杨姓少年的形象,已经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那么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先自行探索吧。”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杨氏之子的智慧”这个主题也被顺势引出,学生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有方向性地进入对文本的初步学习。

案例中,教师通过学生较熟悉的故事背景,初步引入所学文言文的主旨,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促使其对文言文主动探索,又能给学生定下学习的大致方向,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不会发生偏移。

二、多样朗读,熟悉文意

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就是理解其文言词汇的含义并进行文本的翻译,而读顺文章便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多样化朗读,凭借其形式上的灵活性与安排上的渐进性,可以使学生逐步熟悉文章的内容。在这种形式下,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及时进行纠错。

在大概了解《杨氏之子》的内容后,学生进入文言文的正式学习。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阶段对文言文的初步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教师便可以先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文本,自主进行断句。自由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请3~4名学生进行单独朗读,测验自己的成果。单独朗读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

师:这几位同学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为”字有两个人读成了第二声,注释里面说“为”是“替”的意思,所以应该读第四声。

师:你说得对,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2:我认为“孔指,以示儿”应该读成“孔,指以示儿”。因为“孔”是主语,“指以示儿”跟在他的后面,应该是他的一个完整的动作。

师:我还发现最后一句话里,几位同学的停顿也各有不同,谁知道哪一种是正确的吗?

学生思考过后陷入了纠结,这时,教师便可以范读,对学生的朗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纠正。教师先对原文进行整体朗读,让学生回忆自己朗读时出现的问题。接着一句一句地让学生跟读,更加细化地对学生进行纠错。最后让学生集体对文本整体朗读,将文章彻底读顺。

案例中,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学生在读顺文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断句能力。对文章的内容也更加熟悉,能够更好地进行具体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三、分析文本,感悟形象

读懂文本,就是在读顺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具体含义。除去对文言文内容的翻译,教师还需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文本,通过具体的情节描写,去感悟人物的立体形象,从而领会文本的思想真谛。

学生读顺《杨氏之子》后,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去分析具体内容。文章在开篇对主人公进行介绍“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教师向学生提问。

师:通过这句话,能读出什么呢?

生1:杨氏之子非常聪明。

生2:杨氏之子的年纪还很小。

学生的分析很正确。“甚”有“非常”的意思,而文章开头即讲了杨氏之子的年龄,年龄的小更衬托了杨氏子的聪慧。下文“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中,“诣”是“拜访”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

师:如果自己的父母不在家,但父母的朋友来拜访了,自己该做什么?

生1:把他们请进屋,用茶水和吃的招待。

师:文中的“为设果”没有明说主语,那么究竟是谁为谁设果?

生: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体现了杨氏之子什么样的品格?

生:热情礼貌。

学生回答得没错。这时,杨氏之子的第二个特征已经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紧接着,呈现本文的高潮部分。孔君平看着盘子里的杨梅,联想到了面前这个孩子的姓氏,便打趣道:“此是君家果。”教师便提问学生:“这种时候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怎么办?”如果什么都不回答,只是默认了,便会显得自己愚笨。如果要反驳,对方作为长辈,自己自然不能轻易去冒犯。学生面露难色,教师便接着向学生讲述。只听那聪明的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时,教师提出问题。

师:此句有三处非常巧妙,可以找找看吗?

生1:孔君平姓“孔”和孔雀的“孔”是一个字,杨氏之子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生2:杨氏之子对对方的称呼是夫子,这样很礼貌。

学生回答得都很好,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指点:“这句话中,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说‘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同样一句话,后者表达却更为婉转,彬彬有礼地反驳了客人的玩笑,这便是语言的智慧。”学生听完恍然大悟。

案例中,通过对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逐步解读,学生的思维在对文本的不断分析与探究中逐渐深入。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与学生的自我探究相结合的模式下,学生能够由浅入深,从读懂文言文进阶为读透文言文。

四、角色扮演,深化思维

文言文内容教授完后,还需要学生巩固理解。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将自己的思维轻松带入文本中的角色,并将自己的思考体现在扮演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学生也能够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初步翻译文章内容,学生在熟悉了故事内容后,能够轻松地翻译出《杨氏之子》的内容,只有个别的字词需要教师予以纠正。然后,教师安排三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名学生分别饰演杨氏之子和孔君平,还有一名学生作旁白。学生在了解人物性格后,对杨氏之子的乖巧与聪颖、孔君平的和蔼与风趣把握得十分到位,声情并茂地诵读人物语言。可见通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文章情节和人物特征已经有了较熟练的掌握。接着,教师请2~3名学生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待人要热情礼貌。”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如何委婉地反驳他人的观点。”可见学生都颇有收获。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感悟集合在一起,向学生总结这篇文言文的主旨,即“语言的智慧”。

案例中,通过对文言文的实践感悟,学生能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并主动地将自己的思维深化、思想升华,真正将课内知识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智慧。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和深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引导与自我探究的双线并进中,不断深入理解文言文,并且透彻掌握文言文,从而将文言文真正学到心中,收获无穷哲思。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