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品格培养
作者: 董蕾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学生的个人品格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对于树立学生的正确法治道德观念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品格培养还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
一、对学生进行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小学阶段进行品格培养,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品格与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阶段正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和品格培养塑造的黄金时期。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品格培养,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一课,就着重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集体意识和与他人相处的应有礼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品格培养,对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2.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其进行品格培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一课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公共道德的教育,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保持怎样的行为习惯,如爱护公物、不乱丢垃圾以及保持安静等。强化对学生的品格培养,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寓意深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为本,照本宣科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进而教学也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无法实现品格培养。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庞杂,眼界也更加开阔,其面临的形形色色不良信息也就更多,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除旧布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学目标不明。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许多小学教师不能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的社会认知形成和道德以及法治观念的形成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就导致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很好地认清学科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出现严重的缺位。
3.师生互动缺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足,许多课本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认识到应该如何将其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导者,往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只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充当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品格培养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日常教学中要想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格培养,更新教学观念是当务之急。从教师自身角度分析,首要的是必须增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所起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一课时,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先对课本内容进行预览,让学生初步了解身为班级的主人应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将课本中的内容引入实践中。在班干部的选举中,要切实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民主选举班干部,而不是指定班干部人选。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在个人品格上能更加服众。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让其他学生能够向自己认可的榜样学习,树立自身的良好品格。在班干部选举出来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群策群力,对每一条班规都让学生举手表决对其是否认可,制定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班规,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2.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因为年龄较小,不能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细化,进而确定每节课具体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时,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老的汉字在历经几千年后仍具有十分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感知到汉字不仅仅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情感纽带,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高超智慧。从具体的教学设计角度,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向学生抒发一种深邃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之情。要想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组织学生以说故事、猜字谜等生动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中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目的。
3.增加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让学生感兴趣的互动话题,增加自身和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教师可以以“你最喜欢的偶像是谁”以及“他身上的哪些品格值得你学习”等问题引入互动,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说道:“老师的偶像是李大钊,他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科普李大钊的生平,并且深入讲解自己将李大钊作为偶像的原因。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如此,学生心里的教师形象是立体的。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如在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对《狼来了》这个故事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说谎的危害性。这种互动课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更能寓教于乐,让学生有快乐的课堂体验,还能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4.丰富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应时代的变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并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和更深刻的学习感受。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生活百晓生”的角色,为每个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问题券,学生每提问一个问题使用一张问题券,其他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回答得到最广泛认可的学生则可以奖励一张问题券。最后,选出剩余问题券最多的学生被赋予“最佳生活百晓生”的个人勋章。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格培养,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远离社会不良诱惑。因此,教师要通过丰富并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格培养。同时,要在明确教学目标和良性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品格,树立良好的师德,积极承担对学生进行良好品格培养的教育责任,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