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 王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与单篇阅读不同,群文阅读整合了多篇具有教学价值的文章,使阅读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构建、深度思考、答疑解惑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提示、教学支架、教学文体五个层面提出群文阅读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结合目标展开群文阅读,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提前分析整体教学内容,明确单篇文章教学目标以及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群文阅读教学目标。基于具体的目标组合教学文章,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突出群文阅读教学特色,体现教学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对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如指导学生认识“裹”“寄”等生字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美好、培养绿化意识的情感目标等。教师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综合《村居》《咏柳》《找春天》《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如引导学生感受春天、鼓励学生探索春天的奥秘、培养学生歌颂春天的学习兴趣等。结合单篇文章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村居》《咏柳》《找春天》,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开满鲜花的小路》,通过表演展现《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场景。根据教学目标组织相应的群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读、说、演的过程中掌握生字词的读法和写法,理解群文阅读文章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分别对课文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明确目标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探索文章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围绕主题开展群文阅读,培养语言构建思维

主题阅读是针对同一主题,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章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群文主题阅读,可以防止学生因碎片化阅读而导致的重复思考、浅层思考。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明确教学主题,在课内外精选与文章主题相似的文本,并将其引入语文课堂。通过整合文本、主题阅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逻辑思考、抽象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课文通过描述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向大家传达了为人处世应谦虚守礼的思想,是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明确《陶罐与铁罐》群文阅读的教学主题,即寓言说理。根据这一主题,教师综合课内外教学资料,整合《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美丽的鹿角》《揠苗助长》《农夫与蛇》《画蛇添足》等文本。阅读这类群文时,教师还可提出相应的问题,如,这些故事都表达了怎样的道理?这些故事有怎样的特点?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寓言故事的借喻手法,学习作者通过设置丰富故事情节传达深刻道理的写作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挖掘单篇文本的教学主题,围绕文本主题整合课内外的教学材料,如教科书中包含的文本、互联网上的文本等,使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语文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思维。

三、依照提示开展群文阅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灌输式的阅读教学只能使学生沦为机械阅读、机械记忆、机械模仿的学习机器,无法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缺失。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填鸭式”教学的思想,将学生作为阅读学习的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给出学生具体提示让其探究文本内蕴藏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文章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结合课文标题、课文插图,教师给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盘古开天地,是只凭自己的力量,还是借助了他人的帮助?(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她成功了吗?(3)普罗米修斯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4)女娲是用什么补天的?天为什么会漏呢?通过提出简单的问题给出学生阅读指引,使其在问题的引导下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学生在文本标题、文本插图、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多项内容的指导下对文本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究,掌握了根据阅读线索探究文本主题的方法,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上述案例中,教师汇总群文阅读文章,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提出几点阅读提示,让学生在提示的帮助下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从而培养学生预测故事走向、分析文本主题思想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搭建支架开展群文阅读,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单元课文的编排是有规律的。教师应结合课文编排规律搭建群文阅读支架,借助支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浅层内容,挖掘课文深层含义,迁移课文表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学习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群文阅读文本的特征搭建合适的教学支架,如问题支架、结构支架等,确保教学支架充分发挥教学作用,降低学生的阅读学习难度。

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的群文阅读为例。教师通过对比这几篇课文,搭建群文阅读教学支架:(1)《白鹭》通过对比、直接描写等方式突出了白鹭的美;(2)《落花生》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评花生的顺序说明了花生的不平凡,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3)《桂花雨》通过描写“摇桂花”回忆故乡的桂花,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4)《珍珠鸟》讲述了小珍珠鸟由亲近人到喜爱人的过程。通过搭建阅读支架降低学生阅读学习难度,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白鹭》中讴歌自然、《落花生》中歌颂平凡、《桂花雨》中怀念家乡的内涵。

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群文阅读文本的内容搭建阅读支架,使学生在支架的引导下掌握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蕴藏的思想情感。

五、根据方法开展群文阅读,提升阅读答疑能力

主题、文体、风格相似的文章,其阅读方法也大同小异。教师在阅读课上传授阅读某一类文体文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检索文章信息、归纳文章主题的方法。之后,教师再将类似主题或类似文体的文章引入课堂,让学生阅读相应的文章。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语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答疑能力。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的群文阅读为例。教师先对《匆匆》进行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如,作者开篇选择了桃花、杨柳、燕子等事物,运用了语气极强的排比句式,表达时间倏然而过,从而体现作者的感怀。为学生讲授比喻句式、排比句式、反问句式的阅读分析方法,之后呈现群文阅读文本《光阴》(节选),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本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匆匆》阅读教学中所学方法解答问题,实现对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有效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在阅读群文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授课文的主题、内涵以及群文教学文章,为群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群文阅读,如提问引导法、互动探究法、支架教学法等,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新华门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