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者: 马骏先

小古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小古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语义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这就使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难度超过了现代汉语,也增加了小古文的教学难度。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拘泥于传统的小古文教学形式,应从学生的角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晦涩的小古文,降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提高小古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古文。

一、重视朗读,培养小古文阅读语感

朗读是掌握小古文韵律的有效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积极作用。教师在进行小古文教学指导时,应引导学生朗读小古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讲解小古文注音和断句标注的环节,要带领学生朗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悟小古文的独特韵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讲解《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教师在教育学生懂得“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原因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想法,全面赏析故事。首先,教师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热情。然后,带领学生朗读全文,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断句标注:“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鼓励学生再次齐读标注后的课文,把握长句子的停顿时机,读出节奏,感受古文所具有的独特韵律,形成阅读语感。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小古文的学习,教师抛出问题“朗读小古文最后两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去赞美王戎,你会用哪个词?”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在注释的指引下,理解王戎小小年纪就能道出“苦李”真相的原因。最后,教师领诵全文,指导学生梳理小古文的思路,将对小古文的理解、人物分析及故事简述三个环节串联在一起,在朗读中融合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小古文阅读语感,让学生在掌握朗读小古文技巧的同时,学习王戎善于观察、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二、强化指导,加深小古文阅读理解

理解小古文内容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教师应强化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加深对小古文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小古文的文本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学习指导,带领学生分析小古文的内容和主旨,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指导学生分析小古文的寓意,由此提高小古文教学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印象。

例如,在讲解《铁杵成针》一课时,教师围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讲解李白受到触动而复学的故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教师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全文,回忆李白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诗句,由此引入“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理解。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研究“铁杵是什么”以及“将铁杵磨成针的难度”,结合小古文内容,帮助学生分析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志感动的原因。再运用扩词法,指导学生分析小古文中的重点难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世、传”等字的含义与用法,通过造句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根据“欲成针”,体会李白的震撼和感动,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结合李白的言行分析老妇人在铁杵磨成绣花针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同时思考李白从中受到的影响,由此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小古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道理,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三、学演结合,调动小古文学习兴趣

学生对生动有趣的表演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开展趣味表演活动,将小古文讲解活动融入表演,能够调动学生的小古文学习兴趣。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考虑学生所擅长的技能与爱好,据此展开多元化表演活动,利用“学演结合”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小古文的内在寓意,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利用表演活动调动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杨氏之子》一课时,教师围绕这则应答故事,通过文章中幽默的语言和简单的情节,介绍了这名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首先,教师组织学生以自读、男女接力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熟读成诵。然后,教师提炼小古文中的两句对话“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指导学生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表演两人的对话过程,结合注释尝试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形成对课文的第一层次理解。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肢体表达和语言组织情况,并提供点拨和指导,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即“看注释”和“联系课文”,由此为学生的表演和学习提供明确指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小古文学习方法,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创设生活中的“问路、用餐求助、失物招领”等情境,鼓励学生学习小古文中杨氏之子应答的机智、巧妙、敏捷,以表演的方式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幽默风趣和聪明机智。教师根据学生在表演中所用到的语言扩展词语、连词成句,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利用“学演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小古文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道理,明白杨氏之子深谙礼数,学习他有礼有节、语气委婉的交流方法,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

四、动画详解,降低小古文学习难度

相比现代汉语课文而言,小古文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与小古文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再现小古文描绘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对小古文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动画意象,理解小古文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学习小古文的乐趣。

例如,在讲解《伯牙鼓琴》一课时,教师围绕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首先,教师通过播放配乐的《伯牙鼓琴》动画视频,让学生在听美妙音乐、看动画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伯牙、子期二人之间相互理解、惺惺相惜的真挚友情。然后,教师引出小古文并逐句领读,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节奏,借助注释和插图感受文中情感变化,明白音乐是伯牙和子期共同的爱好,进而读通、读懂小古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梳理全文的同时,可以利用动画视频,揭示伯牙“喜”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伯牙喜上心头”不仅是因为子期明白伯牙在利用音乐表现自然美景,而且是借琴声表达高远的志向与理想。最后,教师播放《高山流水》配乐动画视频,生动展现伯牙对着知音墓碑再次弹奏的画面,使学生懂得伯牙、子期之间深厚的友情。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文言文基础,通读全文,自行讲述小古文故事,从中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领悟伯牙、子期二人之间的“绝弦之情”,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古文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和终身学习大有裨益。鉴于学生在初次接触古文知识时,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把握实际学情的基础上,从语感、语义、学习兴趣、主旨领悟等角度入手,指导学生认读小古文中的生僻字、翻译古文句段,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印象,增强学生对小古文的认知能力,由此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小古文知识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县恭门学区毛山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