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视野下数学教学路径探究
作者: 刘占丽小学阶段的授课体系中,数学作为基础且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且可以实现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育人工作任务侧重点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探索数学文化发展历史,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数学思维。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路径,以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巧妙设计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由于年龄局限,学生的生活经历不足,认知能力也处于发展阶段,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针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这一难题,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实际生活,构建与之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思考和探索知识,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实现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或场景作为创设情境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学知识,达到深度学习、开阔学生思维的效果。
以“方向和位置”这一知识的学习为例。因为学生对方向、位置这两个概念比较模糊,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场景,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如游乐场、超市等场所的位置,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对各种熟悉场所的方向和位置进行辨认,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路线规划图,并为师生介绍,培养学生的方向感。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突破教材的限制,走入生活,可以带领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与探索知识,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往往是以“教师教、学生听”的形式展开知识传授,课堂上的提问、互动次数偏少,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度学习的效果难以实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践行相关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借助数学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以锻炼的同时发展综合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优化提问环节,依据既定的授课计划、授课内容,灵活安排和设计问题,确保问题具有延伸性、启发性、引导性,借助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热情,发挥问题的启发、引导价值,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以“认识小数”这一知识的学习为例。针对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提前设计好问题,并以问题引入新知识。教学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整数知识,但是整数并不能表示所有的数,你们在生活中有别的发现吗?”这种提问方式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数产生思考,回忆生活中遇到的数。接着,教师导入新知识,进一步抛出问题:“怎样表示不够整数的数呢?你有哪些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知识,帮助大家掌握表示不够整数的数的方式。”教师在导入新知识的时候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他们萌生了探索的意识,在教师抛出问题后,会渴望了解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效果。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小数的概念,分析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知识,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优化课堂设计,发展逻辑思维
小学时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思考尚不够成熟,思考的时候往往是从某个角度考虑问题,缺少全面性。在实际授课时,教师有必要从调动学生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着手,合理进行课堂设计,辅助学生逐步融入深度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课堂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以“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的学习为例。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可先简单介绍“对称图形”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周围的事物,寻找对称图形。在学生观察和讨论时,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在身边的事物中有没有找到这样的图形?”学生会依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在脑海中形成对称图形的图像,并主动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形成“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提前准备好的纸张进行对折,随后在另一面画出对称图形,经过练习,学生深入了解了对称图形。最后,就是对“圆”这个轴对称图形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圆形纸发给学生,并对折纸,每折叠一次,就画出一条对称轴,看看可以画出多少条。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得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也是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深度学习后的成果,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四、合作探究学习,拓展学生思维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小学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师有必要引入新的授课观念和方法,主动改进授课方式,方可实现授课质量的提升。其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式育人模式,通过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不仅符合新时期育人理念,关注学生自我发展需求,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更可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效果,使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延伸,打造深度学习课堂,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认识分数”这一知识的学习为例。针对课堂讨论环节的设计,这一环节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既可以依据具体的问题开展讨论,在组内发表自己的问题思路和观点,也可以同其他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进一步增强课堂互动与知识的分享,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突出深度学习的价值。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联系生活中与分数知识有关的案例,引导他们对生活经历及常识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相应的模型。同时,针对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运用及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为学生适当地提供指导,促使学生就“生活中的分数”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与思考,在多种思维碰撞中,实现对分数知识的深化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总之,新时期育人工作背景下,深度学习理念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推广,不仅实现了对传统育人模式的创新,更获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数学是小学时期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但是小学生思维发展尚不成熟,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学习比较困难。而运用深度学习模式,可以实现对数学授课模式与手段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针对小学时期数学授课工作的开展,教师需要重视深度学习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的融入,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设计课堂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逐步深化思考和学习,增强授课的实效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西关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