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康建丽

小学阶段想让学生的计算能力达标,关键在于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但是,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计算能力较弱,计算常常出现差错,导致答案不正确。基于此,教师需要格外关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策略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基础学科,通过该学科的学习,既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科素养,增强他们的计算能力。具体教学时,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继而助力学生积极探索,深入学习知识。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就是计算能力,计算能力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当下数学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理解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算理,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法则,更需要学生习得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程演变,从而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让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循序渐进原则也要求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否则对数学教学而言会事倍功半。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创新思想,培养其创新能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需要坚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为当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与学习方式以后,他们才可以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当学生认识和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养成学习习惯后,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之间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水平,可以简单进行计算,如果遇到计算稍难一些或略微变化,学生就会出现计算困难。

首先,就学生平时的计算练习以及课后练习表现而言,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计算容易出错,无论是进行整数计算,还是小数计算、分数计算,可以完全计算无误的学生屈指可数,很多学生多会发生各种不同的错误。

其次,从课堂练习和课后训练中了解到,有的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不熟练,教师在数学课堂安排学生做练习题,一些学生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而有一些学生需要花费长时间才可以完成。

最后,学生缺乏计算的动力,在学习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佳,学习意愿较弱,有厌烦的情绪。该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据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一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倘若学生自身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则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讲解,都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一,合理优化数学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数学计算方面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动画片《熊出没》中摘水果的片段,并提出问题:“熊大摘了12串香蕉,每串有15根,那么熊大一共有多少根香蕉?”由此,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然后计算12×15=180根。

第二,设置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小卡片,在卡片上任意写数字,将卡片发放到每一个学生的手里,开展游戏活动。然后,教师任意讲一个数字,通过学生自行组队使用自己的卡片,经过加减法乘除的运算,得到教师给出的数字,相同就是闯关成功,反之淘汰。该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提高数学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

2.关注数学口算训练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应关注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因为口算能力本身是计算能力的一部分,学生的口算能力增强,就可以节省更多的笔算时间,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例如,在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知识时,教师选择一般难度的数学问题,规定学生在不打草稿的条件下,算出问题的答案。如,教师给出计算问题“54÷18、124÷4”,邀请1~2名学生进行口算,并给出问题的答案,未被邀请的学生同样需要在心里计算。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快问快答的方法,加强口算训练。这样的训练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必须要持之以恒,全面培养和训练,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持续进行。同时,培养计算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多个方面的好习惯。

首先,培养书写习惯。优秀的书写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以及耐心的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做榜样,在板书或者批改数学作业时,教师需要确保书写工整规范,发挥示范作用,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时,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算式中的数字和小数点,就算是草稿纸,也需要工整书写,对齐位数,确保学生卷面整洁,巩固数学学习效果。

其次,培养打草稿的习惯。草稿纸作为数学学习的帮手,无论何种计算均离不开打草稿。打草稿能够确保数学计算的准确性,特别是针对大量数学计算题型,打草稿尤其重要。然而,大多数学生没有打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习惯使用口算的方式,还有的学生随意在书本和课桌上计算。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意识到打草稿的重要性,认为打草稿浪费时间,不打草稿可以节省数学学习时间,未能养成打草稿的习惯。为了确保数学计算的正确率,教师应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安排学生准备好练习本和草稿本,练习本主要用来练习数学习题,而草稿本适用于组织学生计算时打草稿用。同时,教师需要随时查看学生草稿情况,及时矫正负面现象,帮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不过,提高计算能力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必须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才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兴趣、教学方法、学习习惯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当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草窝滩镇龚家湾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