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间文化传承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作者: 仝娟

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深入,让教师面临着诸多教学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是当前值得探究的热点问题。而民间文化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则可以起到助力作用。教师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对美术内容的认同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民间文化传承融入小学美术的重要性

1.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民间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形态,且在构图、结构、造型、色彩等要素中都体现了中国风,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纹饰图案,如蝴蝶长寿花是对生命美好的期盼、阳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等。由此可见,民间文化不仅蕴含了艺术元素,还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将民间文化与小学美术相结合,能为学生开启艺术的大门。此外,部分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将其融入课堂能够加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2.塑造学生的民族性审美情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涌进了国门,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柯南”“超人”,这些大多是国外的民族元素。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欣赏外族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也会受到影响。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民间文化传承,有助于学生厚植民族性审美情怀,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3.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创造出来的,经过岁月的沉淀,传承下来的都是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民间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民间传统艺术的多层性和广泛性,更能达到传承民间文化的目的。

二、基于民间文化传承的小学美术教学

1.整合教育资源,落实民间美术学科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了完美融入民间文化传承,教师应重视并帮助学生做好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合理的学习内容。另外,教师还应对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行调查,筛选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内容,结合教材内容找准对接点,以保证民间文化可以顺利地进入课堂。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参观和旅行》一课时,教师应重视资源的合理运用,将教材内容与当地教育资源相结合,以实现民间文化的渗透。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先设计“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假期与父母外出旅游的场景,说一说旅游中感兴趣的事物,这一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景区或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景点,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让民间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回到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所见、所闻,尝试将旅游中印象深刻的一幕记录下来,小组内展开讨论,成员之间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修改,并讨论用什么颜色及表现手法来绘画。

2.创设有效情境,营造民间美术教学氛围。创设情境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真实、熟悉的情境能够降低学生对新知的排斥心理,激发其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为学生营造一场视听盛宴,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让学生在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如此,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促进思维提升。一方面,教师应重视校园美术氛围的营造,在校园环境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渗透民间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设计,利用文化墙、学习园地、墙壁装饰等,引导学生找到民间美术元素,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够更快地完成思维对接,并沉浸在学习内容中。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雕萝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中感受到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雕刻方法,教师应重视民间文化的融入。首先,教师在课堂中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让学生认识到雕刻的分类及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再以PPT形式展示电子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欣赏不同种类的“雕刻”作品,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冲击。其次,教师准备好用萝卜雕刻好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后展开讨论,利用实物引出教学主题,带领学生探究如何将普通的萝卜雕刻成艺术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教具”,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萝卜雕刻成的艺术品培养想象力,这也是学生情感体验和知识构建的主要过程。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萝卜雕刻作品,并提出制作要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构思布局。由于学生动手能力有限,教师在布置任务后还应加以监督,反复强调学生雕刻时应细心,注意安全。雕刻结束后,学生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雕刻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学生可以充分领会到“雕刻”的艺术魅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到更多与“雕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创新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3.搭建互动平台,提高民间美术学习素养。随着社会信息化,学生对网络社交都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学生这一特点,在网络平台中布置交互任务,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教学主题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课后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探索、讨论等环节,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久而久之,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例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包的世界》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与设计能力,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在教学前,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工艺品的角度来分析“包”的造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布置课后预习任务:(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包的用途和特点;(2)尝试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能的包;(3)尝试搜集造型独特的包并加以欣赏。要求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后,将学习成果以照片搭配文字的形式上传到微信群或钉钉群,教师则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审阅。同时,开放讨论功能,鼓励学生结合所收集的知识和内容展开讨论。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讨论中拓展眼界。其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导入新课,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包,学生观察后发现有些少数民族的包形状各异且绣了非常美丽的纹饰图案,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情,教师则要趁机渗透民族民间文化,向学生讲解其中的缘由,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提升审美能力。

总之,民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民间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将民间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深入挖掘资源,设计科学的课程内容,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在互动中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牛山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