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本直觉思维培养策略

作者: 井伊康

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丰富,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构成核心素养主体。在思维能力培养环节,直觉思维被摆在首位。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渗透直觉思维培养目标,创设更多阅读观察、猜想设想、互动交流、灵感顿悟的学习机会,能够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认知的成长。所谓直觉思维,是指对某一个问题未经过深度分析,凭借认知积累做出判断、猜想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带有直观性和感性色彩,这是理性思维建立的必要过程,在阅读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能够增加学生思考的灵敏度。

一、注重阅读观察,启动生本直觉思维引擎

阅读教学需要解决诸多问题,教师执行阅读教案时,常常关注知识的传授、鉴赏方法的指导,追求阅读的深刻性,这样的教学带有更强的专业性,学生被带入知识发掘、方法应用、程序设定、逻辑构建之中,结果文章的美感荡然无存,学生阅读思维越来越僵化。学生阅读思维本来是灵动的,对文本的阅读是有个性的解读,其审美体验也是鲜活的,教师鼓励学生展开直觉性阅读,可以形成丰富阅读感知体验。

以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散文渗透不少精彩描写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直观阅读,让学生说说“老王”的人物特点,分析作者对“老王”这个人物的情感表达。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找到相关描写,展开深入阅读和思考,利用文学鉴赏手段进行深度学习和讨论,逐渐形成阅读感知和体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阅读理解呈现个性化。如:“作者对‘老王’这个人物充满同情和感激,从具体描写中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感的表达。”“文本中有肖像描写的内容,从用词情况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老王’这个人物充满怜悯之情,虽然用词带有贬义色彩,但其情感却是极为纯真的,没有半点亵渎之意。”教师对学生的感性理解作评价,肯定学生的阅读感知体验。学生对文本诞生背景不是很了解,只能从字面上展开阅读和思考,其感知缺少理性判断,但其直觉思维还是比较准确的,阅读判断比较到位。

教师设计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作阅读判断,为学生提供直觉思维应用机会,从学生阅读体验和认知情况能够看出,教师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阅读感知体验更为丰富。这些阅读感知带来直观性,因为对散文背景缺少深度了解,其阅读感知只是从字面上建立,这些阅读体验带来直觉思维特点,教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顺利启动直觉思维,其阅读感知体验会更为鲜活。

二、设计猜想设想,强化生本直觉思维体验

面对阅读文本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先期作猜想、设想,对文本情节和人物命运作预判,这样可以增加阅读的悬疑性,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大幅度提升,其阅读体验逐渐丰富起来。猜想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具体设想过程中,学生阅读思维快速启动,想象力被激活,能够调动学生阅读学习潜质,形成阅读创造力。猜想本身带有游戏性质,学生对这样的阅读学习充满期待,教师组织得当,有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启动。

教师设计一些猜想任务,学生回馈主动,其阅读兴趣大增,阅读感知体验也会更为深刻。如,教学《驿路梨花》这篇散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初读学习,并设计了猜想阅读任务:这座小屋到底是什么人建造的?这小屋的东西又是谁准备的?阅读文章过程中不妨作猜想,看谁的猜想最贴近。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集体猜想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猜想写下来,提交到小组中,深度阅读学习之后,再作集体验证讨论,具体评价成员猜想准确性。学生根据教师安排展开猜想行动,然后进入深度阅读和互动讨论之中。经过反复推演和分析,阅读学习进入更高境界,阅读共识逐渐建立。在阅读集体验证环节,教师参与到阅读交流活动之中,给学生一些阅读建议,帮助学生顺利落实猜想判断。

学生对阅读猜想活动任务比较有感觉,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猜想小屋是谁建造的、东西是谁准备的,这样的猜想没有太大难度,学生阅读之后大多能够给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猜想给阅读学习增加了情趣,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设计。猜想不是目的,猜想是不是准确也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展开阅读思考和讨论。

三、组织互动交流,提升生本直觉思维品质

阅读文本内容时,教师设计一些阅读鉴赏任务,要求学生组成合作团队,参与到集体鉴赏学习环节,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进入到互动交流环节,在共同研学过程中达成学习共识,这样的阅读带有直觉思维训练特点,其训练价值是极为丰富的。情感诵读、精彩鉴赏、课堂演绎、话题辩论等,都带有互动性质,学生有更高响应度,并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建立有形阅读认知,这些阅读学习活动本身带有直觉思维特点。

教师设计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增加学生阅读体验,学生直觉思维快速启动,阅读才能渐入佳境。如,阅读《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时,作者围绕一棵小桃树展开描写和思考,给读者带来更多启示。学生初读课文时,其感知体验都比较肤浅,教师设计了阅读互动任务:作者为什么对这棵小桃树这样关注呢?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小桃树有哪些相似之处?同桌合作展开阅读讨论,针对阅读问题展开学习辩论,准备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看哪一组合作讨论成果最丰富。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互动交流,针对教师设计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并进行延伸阅读,自行设计一些阅读讨论话题,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形成,学生阅读讨论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教师设计同桌合作学习任务,为学生直觉思维启动创造条件。学生对互动性学习比较有感觉,教师设计课堂辩论活动任务,契合学生阅读思维,虽然其阅读讨论还比较感性,但相比个人独立阅读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体验,其阅读认知维度明显提升。

四、激活灵感顿悟,促进生本直觉思维内化

阅读学习需要灵感的支持,如何才能让学生形成顿悟,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学生直觉思维启动后,对阅读文本展开初步的分析、感知和体验,其感悟思维初步启动,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围绕阅读问题展开深度思考,促使学生在广泛互动交流中建立顿悟基础。灵感顿悟是直觉思维的结果呈现,教师要围绕学生直觉思维培养展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顿悟结果。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抒情散文,其景色描写更为经典,学生都喜欢阅读这样的散文,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时,主要从语言鉴赏角度展开设计:深入阅读文本内容,选择最喜欢的片段进行鉴赏,在鉴赏学习过程中,总结鉴赏角度和技巧,以及鉴赏程序的设置方法,提交班集体,共享这些好的学法。学生对语用鉴赏比较熟悉,大多能够找到一些鉴赏的角度,如修辞、描写、用词、情感、主旨等,教师参与学生语用鉴赏对话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鉴赏参考,丰富了学生鉴赏认知。如句式、色彩、表达方法、写作方法等,都可以成为鉴赏学习的对象。在鉴赏程序设计时,教师从逻辑构建角度展开设计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学生直觉思维逐渐成熟,走向理性思维成为必然要求。

教师从鉴赏方法总结、鉴赏程序设计等角度展开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直觉思维锻炼机会,学生回馈主动,其感知体验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直觉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指导学生展开阅读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总结语言鉴赏方法和鉴赏程序设计,其理性要求更为鲜明,学生需要先期作感性分析,逐渐找到进阶之路。

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直觉思维培养内容,教师需要有创新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聆听、阅读、分析、观察、猜想、设想、互动、感悟,促进其阅读思维的顺利成长,由感性走向理性、由表象走向深刻。直觉思维带有直观性,在阅读学习中被广泛应用,唯有建立直觉思维,才能实现思维的升级,培养学生直觉思维,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陈师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