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策略型学习者”的培养策略

作者: 董甲权

学生能够掌握自觉的学习策略,是具备良好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策略型学习者”,应具有多元知识储备,具有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具有对学习的元认知,并能够构建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学习策略。笔者就初中数学“策略型学习者”的培养策略作以下探讨,希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一、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当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普遍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合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小组氛围之下展开沟通与交流,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思路,发现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明确如下三点:

1.进行科学分组。在分组前,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以5人左右为一个学习小组,将不同特质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模式,保障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2.明确学习目标。为了确保合作学习效果能够落到实处,每一个小组应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比如,在分小组学习关于“正方形”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判定正方形,教师应为各个小组布置相关探究学习任务:正方形的边和角都有哪些明显特征?具有哪些特征的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在探究学习任务的引领作用下,小组成员积极探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制定具体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给学生强调小组合作的意义和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规范,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比如,不打断小组内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于存在疑惑的知识内容,可以向小组成员提出,大家共同解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能够站在集体利益角度考虑问题,重视集体力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成为“策略型学习者”。

二、教学内容融合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能够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数学思想。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方式比直接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有意义。在教学内容中融合数学思想,能够使数学思想得到“内容”上的有力支撑,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且使数学思想获得较好的运用。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师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1.将数学思想蕴含在教学设计之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和例题设计与解答中都蕴含着数学思想,这一点学生是难以发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度挖掘其中隐藏的数学思想,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之中。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想。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挖掘知识中蕴藏的数学思想。

3.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觉困难重重,很多时候是因为尚未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时,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解题过程,明确出现问题的原因,为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解题。

比如,在教学“代数式的值”相关知识时,通过搭建数学模型的方式并不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活动情境,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如,教师创设情境:摆出一只“蝴蝶”,需要用到10根粉笔;摆出2只“蝴蝶”,需要增加5根粉笔,即10+5=15(根);摆出3只“蝴蝶”,需要再增加5根粉笔,即10+5×2=20(根);摆n只“蝴蝶”,要用的粉笔是10+5(n-1)根。通过生动的教学事例,学生在感悟模型过程中能够建立对函数的认知。

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动手实践情况,科学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经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成为“策略型学习者”。

三、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受学科特点影响,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较多、学生的练习较少,学生对教师依赖心较重,在课堂上被动进行知识接收,数学能力难以提升。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状态,要在时间上、学习意识上、教学语言上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主的乐趣,培养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决心。基于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感受数学思想预留出足够时间,并为其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数学资料供学生参考。另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出发,强化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认知,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责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学习策略、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与学生和教师就数学知识展开切磋。

比如,在教学“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相关知识时,应利用在课前准备好的小故事导入新的课程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式得出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2厘米,由此得出其面积为10厘米。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个底为5厘米、高为2厘米、面积为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是不是可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也是和底与高密切相关的结论?如果存在密切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学会数学学习策略,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真正成为“策略型学习者”。

四、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习惯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应局限于课堂这一教学场所,还应开辟课堂之外的第二场所,初中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应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提升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严格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实现学以致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安排开展一系列设计制作和实验类的实践活动,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教学“几何图形初步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开展设计创作类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为某牛奶企业设计包装盒。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并利用自己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设计,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教会他们学会运用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成为数学学习的“策略型学习者”。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技巧,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策略。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作为重要教学任务,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融合数学思想、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策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策略型学习者”。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