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项目式学习的有效运用

作者: 沈永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项目式学习悄然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致使学生主动性缺失,难以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的发展动力不足,在数学学习中自我的定位也较为模糊,无法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显然,这样的教学与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是相背离的。因此,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项目式学习便是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其后续的持续、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一、设计项目任务,激发学习欲望

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项目任务。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凭借,在创建学习项目时,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情境中引入项目式学习任务,唤醒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其以饱满的状态融入课堂,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度,直击学生的心灵。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提升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关注度,促使学生沉浸其中,进行项目探索。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先播放了课前录制的一段教师到超市购物的视频,引发了学生观看的兴趣。视频中,超市的货架上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学生非常好奇老师到底购买了什么物品。很快,学生发现老师购买了一袋大米、一盒咖啡、一箱牛奶和一壶大豆油,那么,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呢?教师并没有直接在视频中告知,而是将自己的购物票据放到实物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学生对小数的关注,那么,小数应该怎样读?怎样写呢?它和整数相比,意义和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自然地引出关于小数的项目式学习,简化了学习难度。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入项目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探索,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问题驱动,促进项目开展

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问题的驱动。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助力器”,也是催生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并不关注问题设计,对问题的设计随意性较大,这样就会出现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情况。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可以轻松回答,只能满足课堂表面的热闹,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反之,问题过于复杂,学生无论怎样思考都难以寻求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的问题设计难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所以,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引导性的问题,让数学学习过程有序展开。

例如,在教学“比例”时,为了促进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教师在屏幕中出示了李华家的全家福照片,其长度是6.4厘米、宽度是4厘米,然后教师拖动鼠标,将全家福照片进行了放大处理,放大后照片的长度是9.6厘米、宽度是6厘米。接着,教师出示问题:(1)根据两张全家福照片,能写出哪些对应的长度比?(2)这些比的比值是多少?(3)根据所求比值,可以写出哪些等式?可见,这几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引出“比例”的概念进行了充分的铺垫。

问题设计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步骤。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三、巧用小组学习,促进项目推进

小学生年龄尚小、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仅靠一己之力,无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新知的内化。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群策群力,一起探索研究,突破思维障碍,从而解决项目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划分学习小组,实现小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形成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时,教师先抛出问题:“附近的公园里有一棵大树,要想知道它的高度,可以怎样做?”有的学生提议爬到树顶,然后用卷尺进行测量,这个方案遭到其他学生的否定,认为不安全。有的学生提议先到公园附近了解建筑物的高度,然后通过比较,估计大树有多高,其他学生认为这个方案尽管可行,但无法得出准确值。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能否借助物体高度和其影子长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呢?”于是,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索物体高度和影长之间的关系。只见各个小组先将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的地面上,然后测量影长,发现影子的长度相等,再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它们的影长,并记录相关的数据。通过观察所计算的比值,学生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即分别记录直立竹竿和大树的影长,再测量出竹竿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大树的实际高度。如此,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实际问题,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优势,促进项目的推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锻炼他们的协作能力,获得成长的自信。

四、注重成果汇报,提升项目效果

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对此,在学生完成项目式学习后,教师应注重运用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可以师评,也可以生评,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给予学生鼓励,指出其不足,以此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这对提升项目式学习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行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汇报阶段,各个小组将成果进行了展示。

组1:长×宽×2+长×高×2+宽×高×2,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所以先分别算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最后将所得结果相加。

组2:(长×宽+长×高+宽×高)×2,先算出前面、上面、左面的面积之和,然后乘以2。

这两种算法得到其他小组的肯定,教师也及时地表示认同。这时,其他小组汇报,还有不同算法。

组3:底面周长×高+长×宽×2。底面周长×高算的是侧面积,长×宽×2算的是上、下面的面积。

听了这个小组的汇报,教师对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生成了智慧角逐的精彩。

在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策略,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成果展示,适时地进行评价,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使其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提升项目式学习效果。

总之,项目式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提升学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应精心设计项目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现高效探索,触及知识的内核,让学生学会学习,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多元、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