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入数学绘本,促进概念建构
作者: 张银泉近年来,数学绘本逐渐走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下,通过故事或图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积极的数学情感。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引入数学绘本,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一、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数学绘本
小学数学教学引入绘本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绘本。恰当的数学绘本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教师要有策略地进行选择,在挑选绘本时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知识联系等。如:根据教学主线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契合的数学绘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数学绘本;根据数学知识间的关联性,选择承前启后、科学系统的数学绘本。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数学绘本的选择为例。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数学绘本《小鬼加布》,该绘本将分类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引导学生在厨具分类中明白分类的知识,即分类要按照物品的特征,分类的标准并不唯一;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可以选择数学绘本《宇宙小子》,该绘本的故事内容有趣,讲述了吉姆收集一万张能量棒包装纸实现梦想的故事,能唤醒学生收集东西的生活经验,转换为数据收集的兴趣;根据知识联系,教师可以选择综合度较高的数学绘本《避开饿猫的办法》,该绘本包含数据收集、分类和整理的内容,还有小老鼠制作统计表的情节,能让学生提前接触数据统计知识。
具体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知识联系选择合适的数学绘本,体现数学绘本选择的工具性、趣味性和整体性。同时借助数学绘本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发挥数学绘本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分析绘本内容,适当加工数学绘本
数学绘本的教育加工,是指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因素,对绘本中的文字、图画、素材等内容进行加工。如删减、增补、创编等。删减是删繁就简,呈现教学主线和核心内容;增补是增设思考性问题或补充不同的解决方法、变式等;创编是创新和改编。教师将数学绘本作为优质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对绘本进行必要的加工,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图形(一)》的数学绘本创编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数学绘本《谁偷走了西瓜》,该绘本将所有立体图形都拟人化,以“脚印”为线索,设计抓小偷的故事。故事有趣、新颖,还解释立体图形及其对应平面图形的关系,但绘本提到的三棱锥、圆锥等立体图形超过学生目前的学习范围,教师就可以进行适当创编。故事的开始介绍立体图形的家族成员,有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三棱锥。球辛苦种的西瓜被偷,有“长方形的脚印”线索,以此展开调查。通过猜一猜、印一印等建立图形表象,感知“面在体上”,确定小偷范围;发现新的“圆形脚印”线索,结合两次线索,推理出偷西瓜的小偷是“圆柱”。
具体教学时,教师既要选择合适的绘本,也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保证数学绘本能切合实际,发挥教学价值。有效的加工让数学绘本精简化、丰富化、工具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更好地解释数学概念,呈现数学知识,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
三、调控教学节奏,灵活使用数学绘本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情况,保证数学绘本用于数学教学能呈现灵活性和有效性。在数学课堂上,数学绘本的引入,时机不同效果也就不同。课前几分钟,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状态,此时引入数学绘本能吸引学生注意;课中环节,学生可能分心走神,适当穿插数学绘本能再次集中学生注意;临近下课,可以用数学绘本巩固课堂内容。因此,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准时机引入数学绘本,并把握好教学进度和节奏,既要激发学生热情,又要及时回归课本。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11~20各数》的数学绘本使用为例。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数学绘本《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老大”提出的问题。石头代表猎到的山鸡数量,老大和老二都有5个石头,为什么老二比老大猎到的山鸡多?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后,发现原因:老二会用1个大石头表示10个小石头,他的5个石头里,有1个大石头和4个小石头,即10个小石头和4个小石头,加起来是14个小石头,因此老二实际猎到14只山鸡,比老大猎到的5只多。通过引入数学绘本,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故事里的数学问题,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数学道理,进而激发数学兴趣,理解数学概念。
在融入和使用数学绘本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把握好数学绘本和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恰当控制占用时间,将其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用抽象思维理解具体的数学知识。
四、把握教学侧重点,针对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的不同学习领域,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计算课侧重算理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算法,提高运算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绘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概念课侧重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绘本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分解,通过形象的图画和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应用课侧重数学知识的运用,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绘本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多角度看待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和策略。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表内乘法(一)》的数学绘本引入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数学绘本《买卖国的乘法队长》,让学生扮演“小小算账家”,帮助老板娘算账。阅读绘本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位戴着高帽子的客人一共买了几条秋刀鱼?”由绘本可知,高帽子客人买了5串秋刀鱼,每串3条,即5个3相加,共买了15条秋刀鱼。学生可以用加法知识进行计算。教师继续提问:“7串秋刀鱼是多少条?15串秋刀鱼呢?100串秋刀鱼呢?”随着串数的增加,加法算式越来越长,学生发现了加法的局限性。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慢慢引出乘号、乘法算式等内容,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理解乘法的算理和实用性,明白学习乘法的意义。
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针对性地引入数学绘本,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探究中直观理解数学概念。教师要有效融入数学绘本,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运算道理、概念本质、概念框架等不同学习领域的重点难点。
五、拓宽学生视野,实现数学绘本延伸
数学绘本的延伸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引入的数学绘本,设计课后或课外活动,延伸数学绘本的学习。如创作数学画、数学阅读、表演绘本等。创作数学画是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表达数学,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或数学概念进行个性化表示;数学阅读是布置阅读任务或者开展阅读活动,积累数学知识,培养阅读习惯;表演绘本是以“玩”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数学理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的数学绘本延伸为例。教师可以选择《神通部落的人气调查》数学绘本,师生共同表演绘本内容,再现神通部落的村长竞选。角色分配可以通过抽签的形式,也可以由教师扮演神通部落的族长,确保表演的调度,学生分别扮演竞选候选人和部落村民。全班一起参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活动,根据数据统计结果选择下任村长,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感知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作用、价值和应用场景等。通过开展游戏、角色扮演等延伸活动,能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
设计多样的数学绘本延伸活动,丰富现有作业形式,可以拓宽学生数学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画数学、读数学、玩数学,让数学绘本的教学价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引入数学绘本辅助教学时,教师要合理选择数学绘本,适当加工数学绘本,灵活使用数学绘本,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延伸数学绘本,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增加数学经验,发展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余东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