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永华导学式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方式。导学式教学法能引导学生基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自行思考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教学结构,合理地将导学式教学法与学生自学有机关联。
一、创设情境,导入知识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运用导学式教学法时,需要考虑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教学目标出发,合理构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构建与学科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另外,教师应做好导与学动态平衡的维护工作,加强问题导入的合理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就可提前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列举多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习题。
师:请同学们计算屏幕中展示的问题,计算55×
40、30×26。
学生:2200、780。
在屏幕中不仅有计算问题,而且还用漫画的形式展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要点,以此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回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要点。
师:看来同学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已经有了较好的认知,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教师继续布置习题926×67,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计算的方式。这种以旧知识点导入的方式能提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使用能力,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接受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二、行动导入,引出知识
行动导入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知识、探究问题。以加减法为例,教师说出两个数相加后,让学生寻找书或其他物体将其以个体数量按照教师给出的数字相加,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学生寻找书本按照教师的指示实践,模拟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可以在行动辅助下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在导学式教学法的引导下,能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实物展示等方法理解知识内容。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可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依循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在教师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们积累知识之后让其自主将各知识点相关联。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认识多位数》一课中,教师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字的顺序记忆习惯,采用导学式教学法引入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认知教材知识。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10、100、1000的数位?
生:十位、百位、千位。
师:大家可以掌握多少数位?
生:万以内的。
考虑到学生对亿以内数位顺序排列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建议学生在记忆位数时,采用指读的方式,按照由右向左的方向,根据数字所在的位置,判断其所处的位数,这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确说出数字的位数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亿以内数位顺序排列的流程图,让学生根据逻辑分析图更好地学习多位数,提升学生对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认知。如,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课件导入相关问题。
师:一个数从右边起第1位是什么数位?第2位是什么数位……
生:个位、十位……
师:6788是由多少个1000、多少个100、多少个10、多少个1构成的?
生:6788是由6个1000、7个100、8个10、8个1构成的。
通过大数位拆分,能加强学生对多位数的认知程度。在运用导学式教学法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状况适时插入练习题,以此加深学生对多位数的理解,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导学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材内容,在学生阅读完教材内容后引导学生学习,并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问题。如,教师引入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多媒体将题干内容在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阅读题干后答出这些数据。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判断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把握情况,并询问个、十、百、千、万数字计量单位的顺序,让学生回答。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提出多位数字,询问学生数字的读法,以此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记忆。
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根据实际课程内容灵活设计,案例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提问完美配合,利用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新讲解的知识。教师依据教材内容传授学生分级方法,根据技术习惯从右边起每4个数位为一级,在介绍分级方法后,让学生对数字进行分级,学生刚学完分解方法,对于数字分析习惯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内化,教师在此阶段列出多个数字让学生回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级方法,加强对分解方法的掌握程度。
三、系统总结,归纳知识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并对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教师可先询问本堂课都讲了什么,让学生回答上课时讲的知识,从而完成对课上知识的基础梳理,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无法串联起课上讲的所有知识点,此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可插入相关问题,间接给予学生提示,帮助学生记忆课上内容。
例如,在《认识多位数》教学的尾声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程的大体框架:多位数的意义与读写方法、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答每个大板块的内容,将知识点分类规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另外,教师考虑到学生对数位方面的知识点存在一定的问题,便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亿以内数字级数及其所占数位方面的印象。
师:3在百位便代表3个100,3在十位便代表3个10,如果3在千位、万位或者更高的位又代表什么?
生:随着数字位数的增加,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师:数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生:通过数位可以确定数字实际代表的数量,还可以通过数字快速确定其代指事物的个数,可以对庞大的数量进行标记。
在课程总结阶段,教师可遵循导学式教学法要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内化课程知识。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数字在不同数位上代表的含义。此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课上表现,把控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并针对班级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降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能力培养造成的影响,从而使课程梳理环节的工作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促学效果。
总之,导学式教学法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的作用,教师应把握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特征,在运用导学式教学法期间做好课上的引导工作,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上活动,自主学习探究,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