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 王德友

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优势,是当前各阶段、各学科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及教育软件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以此实现深度融合目标。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难点教学等数学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构建现代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提供有力保障。

一、课前微课预习,初步融合数学与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就不能仅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而是要利用学生学习数学的各个环节,比如课前时间、课后时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预习时间,在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之前,结合数学课程内容,明确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推送优质的网课教学资源,寻找网络资源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课前学习中。

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时、分、秒”的资料,将资料整合制作成为“小明的一个小时”的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展示:小明分别以5秒、5分钟、1小时为单位,完成捡垃圾、吃苹果、写作业等活动。

设置微课预习问题:(1)小明为什么不利用5秒钟的时间写作业、吃苹果,而是要捡垃圾呢?(2)5秒与5分钟之间有什么不同吗?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1小时与1分钟呢?

微课预习环节,学生利用家长手机、使用电脑观看教师推送的微课视频资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发现视频中小明的活动过程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发展的,小明的不同行为都对应着不同的时间,得出结论:微课中的知识点是关于“时间”的,是小时、分钟与秒钟。思考之后,学生利用家长手机,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答案:(1)5秒钟时间太短,也就够捡垃圾使用,小明不能够在5秒钟内吃完苹果;(2)写作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教师以视频的形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课前预习,将“时、分、秒”通过具体的时间与时间段展示出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与运用。

二、直观呈现数学动画,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数学教学行为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还需要加大二者的整合力度,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让学生发现信息成果中的数学问题,就像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样,以此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非计算类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利用3D动画技术绘制“土拨鼠的一天”,让学生观察土拨鼠在一天24小时中的行为及其使用的时间,认识“2个30分钟就是1小时”“60秒就是1分钟”等时间概念,更透彻地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再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已经完成预习,对“时、分、秒”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仍旧无法透彻理解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差异,因此展示动画,让学生观看动画,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发现了生活中熟悉的时间现象,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如下结论:(1)土拨鼠午休一小时,钟表上的秒针动作最大,走动了好多圈,时针的动作最小,仅仅挪动了一个大格子,一个大格子代表1个小时=60分钟=3600秒钟。(2)土拨鼠吃东西花费10分钟,他家墙上钟表的分针走了10小格,1小格代表1分钟。

由于构建了关于时间的虚拟空间,促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能够充分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展示的视频与电子钟表则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一边看,一边学,一边思考”,最终对“时、分、秒”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进一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搭建数学交互空间,辅助学生掌握计算知识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中,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教学软件为媒介,以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展开交互式的课堂教学,将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简化学生的理解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节课,要考虑到三年级小学生对于数字认知的局限性,考虑到班级学生对“万”这一单位认知的不足,引进虚拟仿真学习平台,设置教学目标为:(1)学会三位数加两位数或者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2)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设定“100”作为一个单位,将“9”作为最多的熊猫容纳数量,分别向学生展示“3个熊猫模块”“7个熊猫模块”“30个熊猫模块”“70个熊猫模块”。提出交互式问题:(1)300+700=?(2)3000+7000=?让学生一边利用设备操作不同的模块,一边观察熊猫方块的变化过程,同时与教师一起研究熊猫方块的数量变化情况,直观看到数学现象,更好地理解三位数及以上的数字加减法法则。

师:请同学们观看不同数量的熊猫方块逐渐融合到一起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3个”熊猫模块与“7个”熊猫模块加到一起之后,会多出来一只!

师:很好!那么一共是几个熊猫模块呢?那70个熊猫模块与30个熊猫模块的和呢?

生:还是会多出来,因为视频中最多的容纳数量就是9相关的熊猫数量,其实应该是10个、100个的计算结果,但是由于“位置不够了”,才会出现“进位”的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更直接理解了“进位”的问题,明白“当原本的数量规制容纳不下之后就会产生进位”。

之后,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学习平台的动态技术展示300+700的竖式变化,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看到简单的进位加法过程,从而对“不连续进位加法”这一概念产生深刻理解。

通过利用多种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将复杂的问题以简单、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点,凸显了“启发思维”的理念。

此外,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更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交流,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交流、探究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减轻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与学习习惯。

总之,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就要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环节,促使信息技术以更有效的方式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阶段引入信息技术,以此激发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吸收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综合素养,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宁海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