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抽象数学模型 发展学生建模思想
作者: 叶碧云《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方面得到发展。”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入建模思想,立足学生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本身,构建抽象数学模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自觉使用数学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一、立足学生生活,构建数学知识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搭建生活化数学知识模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借助模型直观表达出来。在构建生活化模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生活化数学模型,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鲜活、直观的生活场景,以便于学生从中发现并透彻理解数与形的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究并熟练掌握这种模型化的学习方式。
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是:连加、连减运算顺序;用竖式计算书写方法;利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在本部分内容中,具有充足的生活化模型构建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设定生活化背景:小明和同学们帮助农民伯伯摘南瓜(如教材中的例1),小明摘了5个,小王摘了6个,小红摘了3个,其中被小李不小心弄坏了1个,问他们一共摘下多少个好的南瓜。至此,关于“连续加减法”的生活实际模型已经形成,经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小明摘南瓜数量+小王+小红+小李<D:\学友\山西教育\2022-1\2022-2\Image\image1.pdf>5+6+3+(-1)=13个南瓜。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是13个呢?在混合加减法中,你们的计算过程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在直观生活化模型的基础上思考数学问题,此时这一问题的抽象性已经得到弱化,学生按照计算算式进行竖式的罗列,得到本问题的竖式,形成连续加减法的竖式模型。通过对竖式模型的观察与分析,学生得到结论:竖式中,相加的两项数字是上下对齐的,若出现了“进位”,则需要在个位之前增设“十位”。
在本次数学生活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中,学生借助教师搭建的生活化模型思考数学问题,发现了“连续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进一步明确顺序为: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设立竖式形成竖式模型,进一步形成对连续加减法竖式的归纳分析,深化了对本节课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对“数学模型”形成初步认知。
二、借助数学符号,应用等比关系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大量关于数学符号的知识,比如小数点、百分数、比、等比关系等,为了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科学使用数学符号,教师可以在数学知识讲解时,借助数学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发现隐藏在数学符号中的抽象数学模型。通过观察与分析模型,学生能够对数学符号的内涵与作用形成清晰的主观认知,之后再通过归纳与总结形成对数学符号的理解。
以《比的应用》教学为例,学生在本节课需要完成的目标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比的意义,运用比解决有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具体为:学校有600名学生,我们班级有50名学生,在一次学校活动中,需要将各班级学生打乱,将我们班级学生混合入学校全体学生中,那这个混合是按照何种关系完成的呢?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数据及基本条件思考,对问题中的基础条件进行梳理,得到如下信息:(1)学校学生600名;(2)班级学生50名;(3)需要将50名与600名均匀搭配;(4)需要明确600名与50名之间的搭配关系。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观察与计算,发现600÷50=12,得到结论为:在每12名学生中就有一名是我们班级的学生,这种关系就是合理且均匀的搭配关系。为了将比的模型进一步呈现出来,教师提出“请保证你的‘关系’是同时具备两个元素的”,这时学生纷纷思考“比”与“除法”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提出:“我们可以借助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比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够知道比例关系啦。”通过分析,学生分别得到比例关系为:(1)600∶50;(2)60∶5;(3)12∶1。最终学生得到本次实际问题的比的模型为12∶1,对“比”进行归纳总结:能够利用比的符号表达数量关系,表达两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在本次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梳理条件、整理数量关系等方法,得到了关于实际问题的比的模型。学生观察、分析模型,发现“∶”这一符号就是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的符号,“11∶2”等比的式子能够表达事物中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比的符号及其应用的理解,形成对这一比的概念的深层主观认知。
三、组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建模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学生主体地位愈发明确,教师运用建模思想,不仅可以将数学模型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工具,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以《圆与圆锥》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起之前学习过的几何体积计算方法,具体为:长方体计算方法为V=l×w×h;正方体计算方法V=a×a×a,提出建模导向问题:观察这两个常见的体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哪些为必要元素?学生纷纷思考与交流,表示:两个几何的体积都是三个立体元素相乘,包括了长、宽、高,其中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要素均为“a”,也可以看作是三个相等的长宽高相乘。教师提出问题:请根据这一原理,大胆猜想,我们要是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哪些元素呢?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圆柱体积的猜想,促使学生借助长方形体积计算公式构建圆柱的体积计算模型,完成建模环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对比与分析,一名学生表示:“我认为,长方体的长与宽在体积计算公式中可以看作是长方体底面积,那我们是否可以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设想为高×底面积?”最终这名学生构建圆柱的体积模型为V=h×r2×π。学生通过自主构建数学知识模型,推导出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验证已经构建的模型,验证学生的推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建模自信心,辅助学生养成借助模型解决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建模思想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重要思想,也是辅助学生解决更多数学问题的基础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数学建模思想,根据生活元素构建数学模型,能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与生活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借助数学知识构建抽象模型,能够将具体知识点具象化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形成深入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尝试将知识点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