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例析

作者: 梁静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被高度重视,促使探究性学习方式应时而生。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和拓展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经历实践创新的过程。

一、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学习中达成共识

小组合作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并非是旁观者,而是要积极融入学生集体之中,以便掌握学生的互动情况,增进师生情感,成为学生的有效合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少数学生习惯跟随其他同学的思维,缺少学习主见,以至于形成思维依赖的现象,此时需要教师尽早发现,有效解决,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数学教师也要限定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掌握合作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以小学“众数”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会受到其他极端数据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精心策划学习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问题探究,教师融入学生的讨论之中,并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看法,给出相应答案,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讨论与思考,以此引出“众数”的定义。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在公园里有5个人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0岁,你们能告诉我他们是什么样的年纪吗?”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内容,再提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即:“如果这些人的年龄分别为3岁、3岁、4岁、38岁、2岁呢?此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也是10岁,你们觉得用10岁描述这几个人的平均年龄合适吗?请说出你的感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的含义,使学生意识到“虽然利用平均数的方式,得出他们的平均年龄,但是这个平均年龄不足以将他们几个的真实年龄体现出来,会让人引起误会”。随后教师引出“众数”的基本定义,加深了学生对“众数”的理解。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这个10岁的平均年龄感受都基本相同,都认为这个10岁平均数会对实际数据产生影响。基于数学的角度,为了避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也给出了“众数”的定义,其中“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数,我们看一看这组数据,哪个数出现频率最多呢?

生(异口同声):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观察,并让学生通过自我感知的方式,体会平均数受极端数据影响的差异,引出“众数”“中位数”的相关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构建教学情境,在探究学习中激活探究兴趣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教材课本内容,机械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无法体会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解决此道问题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只能盲目被动地接受。长此下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会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正所谓“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问题作为探究的起点,如若没有发现问题,何谈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问题来源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生活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熟知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情境的构建,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突出教学的启迪性、趣味性特点,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产生对问题的强烈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仍以“众数”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众数”的概念,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为学生构建生活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深入理解“众数”的基本概念,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为此,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小明的工资表”,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份工资表,说一说有哪些感受,刺激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想法,发表自己对这个工资表的不同看法。有的学生说:“虽然我又计算了一遍,平均工资是1000元,但是也觉得好像有点欺骗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1000元作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多数职工工资低于1000元呢?用1000元体现这个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真的合适吗?”从而让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进一步感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问题的原因,发现小明他们公司总经理与副总经理挣得比较多,所以将其他职工的平均工资给拉高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想一想办法,用什么数可以体现出这家公司职工的月工资情况呢?”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普遍认为应该以600元为标准,因为多数职工工资都以600元为主。教师在此时相机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总结相应的概念定义。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这家公司的月工资数有不同的看法,我要向同学们介绍一种,除去我们之前所学的平均数,还有两个统计量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也就是“中位数”与“众数”。你们能试着说一说两个数的概念吗?

生1:将一组数据按照顺序排列,中间的数也就是中位数。

生2:众数就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生活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探究性学习,一步一步完善自身的学习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更加高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强化练习的反馈,在探究学习中提高数学能力

正所谓“熟能生巧”。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应该重视练习环节,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计算方法,当学生遇到相同类型的问题时也能够合理应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加以明确,合理设定学习问题,并保证问题的设定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控制问题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以“众数”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重视数学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控,在学生完全理解“众数”概念后,教师为其精心策划数学问题,引导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的众数”有哪些?

生1:竞选班级干部,就是以众数的方式选举而来的。

生2:分析同学们最喜爱的动画节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练习反馈环节,精心为学生策划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的构建中,调动自身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展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效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