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思”“写”: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三步曲”
作者: 周红
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一到做题或考试,结果却出乎预料、不尽人意。也常听到家长说孩子考试时有些题目不是不会做,就是太粗心了,没看清题目,回家后自己订正,基本上都能做对。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能把它简单地归为粗心,其真正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牢、审题不仔细,没有正确理解和获取题中的信息,思考不深入、书写不规范等,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那么,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其思维品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呢?
一、“审”是关键——审出有效题干
“审”是观察,是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在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可以活用知识。“审”也是学生借助观察进入周转阶段,把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输入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有效提取、加工、分类,并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类比、应用的过程。
以测试四则混合运算为例。
计算下面各题(有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①12.56-1.8-0.2 ②7.6+2.4×3
③1.25×32×0.25 ④(8+0.8)×1.25
用这四道题对四年级的20名中等及以上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及错误原因分析如下。
第①题,正确人数16人,正确率80%。错误原因分析:书写不规范,审题大而化之,运用减法性质时,没加小括号。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面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还有一名学生没用简便算法,直接按计算顺序算出结果,没看题目要求。
第②题,正确人数14人,正确率70%。错误原因分析:审题不仔细,只看到了7.6+2.4=10没有考虑运算顺序,不能将题目和学过的运算定律对号入座,没有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是盲目凑整。
第③题,正确人数17人,正确率85%。错误原因分析:思考不深入,没有抓住运算定律的本质。32应该分解成4×8,有3名学生分成了4+8,错误过程为1.25×8+4×0.25=10+1=11,错误地使用了运算定律。
第④题,正确人数18人,正确率90%。错误原因分析:对乘法分配律掌握不牢,有个别学生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后,接着写成10×1=10,还有一名学生计算错误。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在学生中分组并讨论“四则混合运算时,怎样才能减少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这一问题。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集思广益,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最后把大家的意见归纳,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解题步骤。(1)仔细观察数字的特点及运算符号,确定有没有简便算法。(2)如果有简便算法,它运用的是哪个运算定律或性质使计算简便的,在脑海里呈现这个运算定律的公式。(3)如果没有简便算法,先确定它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如此,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与总结,为接下来正确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是重点——思清数量关系
“思”指的是数学思考,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思维活动。在解题过程中,“思”主要指学生思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条理性、逻辑性及合情推理能力。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乘法》单元练习三中的习题“一支牙膏用了10天,大约用去了总量的[13]。过了半个月,又大约用去了剩下的[34]。这半个月用去的是牙膏总量的几分之几?”为例。教师随机对班级1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调查结果为4人错误,6人正确,正确率60%。正确的解题思路大致是一样的,错误的解题方法却各有各的不同。错误原因分析:审题不仔细,没有搞清问题是什么,就盲目解答;部分学生缺少思维条理性与逻辑性,不能抓住解题关键;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了预防或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尝试运用以下方法。
1.从问题入手抓住解决这个问题所需的必要条件。本题中先从“这半个月用去的是牙膏总量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入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找到与“这半个月所用牙膏量”相关的条件。
2.圈画关键词,找出解决问题的核心部分。根据上面问题,从题目中找到与所求问题相关的条件是“过了半个月,又大约用去了剩下的[34]”,圈出关键词“剩下的[34]”。那剩下的是多少呢?继续找关键词,“10天用了总量的[13]”,那么剩下的部分就是1-[13]=[23],“这半个月用去了剩下的[34]”,就是[23]的[34],所以这半个月用去的牙膏总量应该列式为:[23]×[34]=[12]。用彩笔圈出“总量的[13]”“剩下的[34]”这些关键词,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
3.数形结合,画出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线段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独立列式,探索算法。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思维的条理性、周到性、逻辑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写”是根本——写出思维过程
经过“审”和“思”两个环节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思维的品质也有所提升,多注意书写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完成目标。小学是各种习惯的养成阶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会受益终生。但由于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没有耐心,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使用丰富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做得更好。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1)书写干净、整洁,统一笔墨,尺规作图。(2)解决问题的书写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不要颠倒。(3)解题过程要体现出思维的条理性、有序性。同时,教师要适时关注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另外,在学生做作业或考试前,教师也可通过课件的形式出示温馨小提示,如“坐端正,把字写的像你的人一样干净、漂亮”“把你的思维过程有条理性地书写出来,合理安排好板块”“注意解题细节(解决问题不要忘记单位名称和‘答’)”“写完以后回头看,你对自己的书写满意吗?”等,学生渐渐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要求既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又保护了视力,还养成了正确书写的习惯。
重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落实数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表现。良好的解题习惯不能仅仅局限在做题中、考试中,也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开始,逐步过渡到学生能独立地从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学会与同伴合作,逐步养成反思意识,形成一定的批判精神,这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当学生能够进行严密的推理、周密的思考,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清晰而有条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处理非数学领域的问题时,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达成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雪枫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