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

作者: 梁婷婷

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还要重视对学生色彩感的有效培养。色彩作为美术创作的基础元素,只有保证对色彩的合理运用与搭配,才能提高美术作品的质量,促进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由于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思想感知,所以如果单纯地采取讲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色彩感,不仅效果欠佳,而且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新色彩感培养的教学方法尤为必要。

一、巧设鉴赏教学,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向学生提供更多美好、生动的美术作品,以鉴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与评价,从美术作品中总结其中蕴含的美术理论。当然,鉴赏作品的选择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如此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色彩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不但能丰富学生美术知识,也能起到陶冶情操、提高色彩感知力的作用,为其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比如,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为他们呈现大量包含色彩元素的美术作品,鼓励他们在鉴赏之余勇敢地进行评价,如此可明显调动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可用水彩笔、橡皮泥等材料,向学生呈现各种色彩构成的形象,可以是小动物、玩具,也可以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在学生观察过后,便可要求他们回答出这些美术作品中有哪些色彩,同时鼓励他们自己动手画出或制作出小动物的形状,根据自己的观察去上色,这一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也是对色彩运用的有效锻炼。当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结合课堂主题穿插更多优秀美术作品,丰富学生对各类画作的色彩感知,在鉴赏中形成深刻印象,对其后续的自由创作形成良性影响。

二、开展游戏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游戏有着先天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具有趣味性的益智类小游戏,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将游戏教学与色彩感培养有机结合,能明显增强培养效果。所以,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趣味游戏教学中融入色彩感培养理念,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色彩辨识力与感知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色彩感,增强色彩感的培养效果。

比如,在教学《画家的调色板》这节课时,其中涉及大量色彩分类的美术知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色彩辨识能力和感知能力,对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游戏教学。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先为学生准备好红色、蓝色、黄色的三原色颜料,随后让学生随便说出一种喜欢的颜色,同时选择强档位置将颜色卡放在调色板三原色之间。当颜色卡安置好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对调色板上的颜色做好分类,以游戏的教学方式锻炼小学生的色彩辨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用水彩笔混搭出不一样的颜色,这些简单的趣味游戏同样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或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颜色,结合当下心情与自身兴趣喜好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深化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三、实施生活教学,树立应用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色彩感的培养成为美术学科教育的重点。但色彩感的培养实际上属于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活动,许多教师却并未领悟到理实结合的重要性,导致色彩感培养教学活动难有成效。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色彩,这些色彩真实存在且自然,教师可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拓宽教学范围,将美丽的自然、丰富的生活作为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教学素材,巧用这类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并立足生活与自然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同时,在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其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色彩且深刻感知,不仅能让色彩感的培养更具生活气息,变得丰富立体,同时也能树立学生的色彩应用意识。

比如,教师可开展“春天的颜色”的色彩感培养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亲眼观察春天花草树木、天空、湖水、动物的颜色,这类学生平日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在色彩感教学中被赋予不一样的意义。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自我欣赏与体验,同时用手中的画笔进行记录,将色彩搭配清晰表达,无论是速写、写生还是画景,都是生活教学活动中的常见形式,教师可结合具体要求灵活选择,保证色彩感教学能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在平日引导学生对天空一天内的颜色变化做好观察与记录,形成对自然色彩变化的直接感知,对校园环境色彩、同学穿衣打扮色彩等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与色彩的亲密接触,获得良好色彩体验,再通过自己的画笔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

四、拓展实践教学,深度感知色彩

纵观小学美术教材,会发现收录的内容具有明显的视觉系、直观性特点,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色彩,不可完全依靠理论讲解完成,而需要拓展更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鉴于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为课堂注入更多实践性元素,一方面能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术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与色彩感培养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与感知色彩,强化自身色彩感悟能力。

比如,在教学《色彩的明与暗》一课时,为促使学生深刻感受与充分掌握色彩明暗效果,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先准备好墨镜,然后提供色彩明艳的画作,要求学生戴上墨镜去观察色彩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色彩变化的规律。为了配合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可多准备几副墨镜,让学生主动投入研究。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则要求各组成员根据活动内容写好报告,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色彩的感知。

再如,在讲解“三原色”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三原色具有“颜色调配”的作用,如将红色与黄色混合得到绿色,教师可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认知。首先为学生分发颜色卡片,向他们布置制作对应色卡的任务,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通过混合颜色去调配与色卡一致的颜色,以这种方式让小学生在美术知识学习中感受到趣味并获得成就感,促进他们色彩感的良好发展。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辨识与感知,基于此才能锻炼学生的涂色技巧和色彩合理搭配能力,并且对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形成深远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促使学生对各种色彩充分了解且熟练掌握,进而在美术创作中对色彩进行科学合理搭配。而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讲究方法创新,通过采取巧设鉴赏教学、开展游戏教学、实施生活教学以及拓展实践教学等有效培养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色彩辨识能力、感知能力及应用能力,实现色彩感的有效养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