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生成性资源 开展高效语文教学活动
作者: 王春霞生成性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在课前准备资源之外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产生的教学机会,包括学生的差异认知、动态疑问等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以下策略,抓住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抓住差异认知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的差异性认知是生成性资源的重要组成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完善,他们会因为各自思维的差异性对课文产生不同角度的认知,这样的认知会造成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也会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供契机。这样的契机便是生成性资源。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认知,然后引导学生再对事件、事物进行分析,逐渐丰富学生对事件的认知,以此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分析《落花生》一课中的道理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与课文中不同的看法。
生1:从营养来看,石榴也有其自己的价值。虽然花生很好,但是石榴也很好,石榴好看,可以带给人们美的感觉。
这一差异认知便是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生成性资源,教师需要抓住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师:你说得很对,石榴也有其用处。但我们具体来分析,“父亲”是从做人的角度来分析花生的“价值”,你说的是石榴的普遍价值。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挖掘石榴的价值?
这样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先确定角度,再分析植物的价值。一名学生结合自家开小卖部的经历,得出以下认知。
生:我们在打广告的时候,应该像石榴一样,展示商品的美好。
师:除了广告之外,做了好事应不应该分享出来呢?
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实现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有效锻炼。
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学生的差异性思维在理解课文时产生了差异认知资源。教师需要抓住这一资源,先确定其中的正确部分,再引导学生认识其局限性,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方向的思考与分析。如此,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基于差异认知生成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二、抓住动态疑问资源,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学生的疑问是生成性资源的另一重要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疑问一般都是动态的,且学生产生的疑问可能与正在教学的内容没有明面上的关联。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需要将学生的疑问视作动态的资源,然后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分析、拓展,再连接到课文内容之中。如此,教师便可以增强教学互动的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白鹭》时,教师在教案中设计的是借助水墨画、白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白鹭形象的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则向教师提出“色素是什么意思,是食品添加剂吗?”这一问题,学生的疑问看似与课文无关,但其实可以延伸至白鹭的颜色内涵之中。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动态疑问的机会,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此时,教师便先表扬了学生勇于提问的表现,并顺势提出色素与白鹭形象之间存在的联系。之后,教师以探究任务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结合后三段内容,找到相似的字词,分析“色素”的意思。
在教师的任务提示下,学生很快在小组交流中找到了头绪。
生1:色素有色,要找颜色。
生2:第三段有粉红、朱、灰、白等颜色。
生3:主要是第五段,看那句“素之一……”。
在学生的探究交流过程中,他们最终得出“色素应该是颜色的意思,即作者是说白鹭身体的颜色配合很适宜”的结论。
案例中,在出现学生的动态疑问资源之后,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然后抓住资源,设计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课文相关内容中。在引导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以探究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充分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教师还应辅助学生下定论或让学生自行总结。如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动态疑问这一生成性资源,有效提升课堂的探究深度。
三、抓住所遇难题资源,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难题,这些难题便是教师可用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后,便可以选择其中最普遍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然后在大部分学生进行专项练习时,对拥有较为小众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如此,教师便可以抓住学生所遇难题这一生成性资源,构建有针对性且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景阳冈》时,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与”“行”等字的意思,但是不少学生较难理解,从而形成生成性资源。对此,教师便可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开展对比分析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感、联想能力。首先,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找出自己认为奇怪的字和词,并想一想“正常”说话时应当使用什么字词。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思考和交流。
生1:在路上肯定是走、跑,但是他用的是行,行可以组词行走,所以应该是行走的意思。
生2:那如何给“与”字组词呢?
生3:组词法应该不能用,我觉得可以想一想写作文中的句子,就应该是“给我”,“与”应该是“给”的意思。
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理解课文中生、难词语的方法。
案例中,学生在课堂上遇到难题,教师抓住这一生成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合作等方式学习,解决难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以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抓住创新想法资源,激励学生创新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创新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便是需要进行激励推动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及时注意或挖掘学生的创新想法,并基于学生的创新想法开展分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在构建课堂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创新想法的质量,选择其中合理的想法进行拓展,避免出现创新失效的情况。同时,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应用激励评价,以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创新。
例如,在教学《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时,一名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提出可以使用蔬菜来具体比喻一个人的特点,并举例“体育老师的脸比较红,并且体育老师比较高,所以可以用一颗长长的红辣椒来比喻”。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这一创新想法生成资源,开展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基于类似“蔬菜、水果、动物”等类型的主题,进行造句,突出人物的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主题,并组成小组,进行思维的创新。如,甲小组选择了动物,并用不同动物的特点准确地描述了各位教师的特点。生1用“考拉”来描述班主任的稳健,以此突出班主任行事的慢条斯理;生2用狮子来描述体育教师,因为体育教师平时不和学生一起运动,但是每次作示范,他都特别厉害……对此,教师整合各个小组的创新想法,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
在写作中,教材的要求与教师的想法一般都会有较强的个人印记,而学生的个体想法却很可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所以,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创新想法这一生成性资源,顺势开展相应的合作、思考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等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避免学生因为缺乏教师的肯定而自我否定。
总之,抓住生成性资源,教师便可以用其构建高效且具有教育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从学生的神态、回答问题的速度与内容,与同伴交流的状况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以此了解学生个体学习的进度,进而发现可用于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如此,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究、创新,进而提升相应的能力。如此,课堂也会变得更加高效且富有针对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