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
作者: 程敏“‘教·学·评’一致性”就是在课堂上同步推进教学、学习与评价活动,且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三者的一致性,将有效评价渗透到教学与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学·评’一致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运用,由该思想出发创新设计课堂互动已然成了教师们的共识。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在教学、学习、评价之间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评价缺乏及时性和合理性。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课堂教学完全结束后,用结尾的几分钟时间对学生在整堂课上的表现进行点评,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其他表现被忽略,整体评价呈现出“重结果、轻过程”的特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得不到及时点评和指导,最终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效率和效果。再者,一些教师在评价时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点评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情况,并未完全按照教学目标、学生学情设计评价内容或选择科学方法。在这样的状态下,反馈回来的信息往往不尽合理,不具备更积极的教育意义,严重影响了“‘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活动的落实。
二、“‘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设计评价内容与标准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需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支持,只有在目标引领下组织课堂活动,才能时刻保证教学、学习、评价与《课程标准》是相符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一致性”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制定科学的学科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同时需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点,还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足够了解。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知识掌握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根据学生的过往学习行为和出现过的问题,确认其基础学习能力,适当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再根据他们所处层次设定教学目标。
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需要先对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展开分析,明确“让学生学会整十数和整十数的口算乘法,保证其口算准确度”的基础目标,以及“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笔算方法,培养其估算和简单混合运算能力”的核心目标。紧接着,回忆学生在之前学习乘法知识时的表现,分析其学习能力差异,客观划分学生层次。再结合学生层次,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以及标准,向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如“简单点评学生的口算准确度和乘除法混合运算能力”“重点点评学生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运算中对竖式计算方法的运用以及计算结果”,制定较高的“竖式计算”评价标准。这样一来,在教师的高要求下,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和练习,从而提高竖式乘法计算能力,奠定良好的乘除混合运算基础。教师也可以提前明确教学重点方向,向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指导,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在清晰的目标引领和教师指导下实现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有效学习,协助教师完成面向自己设计的特别教学任务。
2.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评价方法与建议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学习,我们发现另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出现了变化,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走向新的学习层次,原来的评价方法和建议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他们全新的发展需要,调整评价方法和建议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点评方法与建议。尤其是面对基础本身就存在一定差异的学生,根据他们在学情方面暴露出来的不平衡问题,一定要在“差异化评价”“针对性指导”方面做出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在“差异”状态下的均衡发展。
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就需要时刻观察学生对平行、相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课堂互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调整评价方法,向不同学生提出差异化的学习建议。当发现一些学生在“垂直性质”的理解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无法掌握“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点时,要转换“只评价学生后者学习情况”的教学思维,将点评重点放在前者——“垂直性质的学习”上,重新引导他们对垂直性质展开探究。而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点到直线的垂线最短”知识点的学生,可以加强对他们“是否能够清晰说明知识点背后的数学原理”的点评,给予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数学现象”的建议,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入思考。对于他们解释数学现象的语言,同样要作出评价,从语言正确性、规范性等角度全面评价其解释数学现象的能力,指出其语言混乱问题,在必要时帮助他们重新组织语言。如此,准确捕捉学生的学习弱点并指导调整,根据其真实情况指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一致性”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一个高度,促进基础差异不同学生的协同发展。
3.结合评价信息,准确推进教学与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融入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评价信息指导后续教学和学习工作,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确立之后的方向。这意味着,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结合评价信息调整对后续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向学生布置更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就需要将点评融入教学与学习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在各个环节中反馈回答的评价信息灵活设计后续任务、准确推进课程活动。比如,在“通分”教学基本结束后,点评学生对“分数通分”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对于“并未完全理解通分规律”的学生,布置“分析[2/5=8/20]、[1/6=6/54]等算式中的通分是否正确”的任务。当学生说出“正确”或“错误”的回答后,要求他们说出思考过程以及这样认为的原因、错误算式的修改办法。如此,推进“巩固通分规律”的课堂任务,准确把握查缺补漏的时机,为后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相关知识做准备。同样,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基本结束后,点评学生在加减计算中的表现。当发现其在“加法”方面出现问题时,及时围绕“加法”提出“2013年某地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20],农业用水占[3/4],生活用水占[1/10]。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一共占总用水量的多少?”等问题,以解题任务推进学生对薄弱之处的巩固学习。此时,根据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加强对其审题能力素养的评价。比如,一些学生列出了[3/20]+[1/10]的算式,这说明他们在审题方面出现了问题,教师需要客观评价其审题问题并引导他们调整。
综上所述,评价的不合理和不及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科素养,教师应正视当前课堂上的评价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评价活动,并准确围绕评价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东河岔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