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让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
作者: 吴天杰小学音乐课堂是学生获得音乐素养、综合能力、情感体验、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需要引起教师的广泛重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设计符合年龄特征与学情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得成长。
一、营造氛围,奠定学习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向师性较强,十分在意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表扬与称赞,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音乐的学习、鉴赏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面对主观性问题时教师要采用鼓励的评价,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种积极、包容、肯定的态度,会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为班级成员的课堂参与提供保证。
教师在进行《战台风》一课的教学时,便以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学生的观点,营造了轻松活跃的氛围。本节课的作品表现的是工人阶级面对台风这一自然灾害时勇往直前、抢救国家财产的精神。为了让学生对古筝曲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在上课之初先组织学生聆听乐曲,并在乐曲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表达自身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示,感觉很紧张像是在进行比赛,有的学生听到了乐曲节奏旋律之快,还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古筝演奏者高超的技巧,当然也存在个别学生的感受与乐曲表现的内容有所偏离。面对这些不同的表述,教师都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评价,对于偏差太大的学生,教师给予的是耐心的引导而非批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乐曲表达的情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此外,教师包容的态度也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其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轻松的氛围是依靠教师民主的态度营造出来的,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个体的感受,让大家都可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班级成员的共同发展。同时,积极的表扬并不是为了表扬而表扬,而是要宽容、温和地面对学生观点上的差异,在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还是要及时地指出、纠正。
二、自主编创,调动学习热情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舞曲以及律动较强的音乐,组织学生根据音乐的频率、响度、节奏来进行自主编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课堂练习过的体态律动、节奏游戏内化为自己的肢体语言,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节奏感与编创能力,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提供平台,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野蜂飞舞》一课的教学时,便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编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野蜂飞舞》的来源,并为其讲述了萨旦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乐曲表达的内容,为学生接下来的编创提供素材。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聆听了歌曲,让学生分享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乐曲的魅力,教师准备了一些野蜂飞舞的视频片段,并提问:“野蜂的体积这么小,野蜂王子在回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表达后,再重新聆听作品。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让每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乐曲表现出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拿出了计时器,并深入课堂鼓励班级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小组采用了配乐讲故事的形式,有的小组编排了舞蹈,还有的小组进行了乐器展示,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班级成员在小集体的促进下,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在展示时组织竞赛活动,让班级的成员对喜欢的作品投票并设置相应的奖品,如此学生的创作欲望与表现欲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利用集体荣誉感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个体的进步。
三、情境教学,丰盈学习体验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学习音乐作品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同理心,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学习内容有更多直观的感受。当学生的感受深刻了,可以表达的内容也就变多了,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为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作品传递的精神与人性之美打下基础。
教师在进行《姑苏风光》一课的教学时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宛如置身于江南水乡。首先,本节课的作品属于苏州民歌,是吴文化发展的产物。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小桥水巷、白墙黑瓦造就了吴语的软糯与多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描绘的场景与饱含的情感,教师在上课之初便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设备,创设了富有江南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吴侬软语中畅游江南水乡,体会音乐作品诞生的自然背景与文化背景。学生通过特定情境,体会到了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以及歌词中的自豪之情。
民歌作品的风格与其诞生地的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向学生展现饱含情感的地方文化,缩短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丰富学生的感受,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的理解,为其后期的学习提供借鉴。
四、合唱练习,强化学习情感
集体荣誉感是班级共同向上的重要动力,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让学生自觉地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为班级整体的进步打下基础。合唱,不是简单的唱歌,它需要不同声部的不断磨合,学生可以在磨合进步中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的强大力量,增强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同时也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提供支持。
教师在进行《铃儿响叮当》一课的教学时,便带领学生进行了合唱的练习。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完成新授后先带领同学进行齐唱,之后又组织学生欣赏了上海儿童合唱团的作品,并道:“齐唱与合唱这两种不同的演绎方式哪种更好听呢?”大部分学生回答:“是合唱。”教师继续道:“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不同声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就会给音乐作品带来新的生命,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声部练习,让学生熟悉合唱的模式。此外,教师还设计了男女生的分组训练,旨在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自己声部的内容,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经过磨合修改后再共同完成合唱表演。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用优美的合唱作品为学生带来了听觉上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了合唱之美,心生向往。接着,男女生分组训练,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竞争的快乐,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调动了班级成员参与的热情。
合唱本身就是一种集体活动,只有各个声部通力配合才能形成美妙的乐章。在优秀作品的吸引下,学生会努力完善自身的不足,积极配合乐曲的旋律,争取合唱效果的最大化,同时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总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与传递的能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基础,也为学生的成长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证大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