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与初中美术衔接的方法探析

作者: 袁瑶嘉

美术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对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小学教师专注于讲述小学阶段的美术知识,而不为学生引入初中阶段的美术内容,那么当学生步入初中时,就无法平稳地度过过渡期,会对初中美术知识产生陌生感和排斥心理。对此,小学美术教师有必要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处理好小学与初中之间的衔接问题,以便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能够提高适应性,增强学习美术知识的实效。

一、探索关联,做好衔接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在小学阶段要想实现与初中美术课程的衔接,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找出小学与初中美术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并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便学生可以在学习小学美术知识时,对初中美术知识就有所了解,做好小学美术课程与初中美术课程的完美衔接。

比如,《美丽的纹样》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什么是纹样,以及设计新颖纹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骨架绘制手法的同时,学会简单纹样的制作方法。而在初中美术教材上也有“纹样”的相关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从纹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出发,在欣赏纹样的题材、纹样的色彩以及纹样的基本构图和组织形式中,逐步了解纹样并进行纹样的设计。显然,本节课的内容与初中美术教材上“纹样与生活”的内容如出一辙。对此,在为学生讲述本节课的美术知识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纹样的应用特点,意识到纹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图样,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纹样的题材、色彩以及基本构图等内容。

可以看出,教师从小学美术教材出发,找寻与初中美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并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二、发展能力,做好衔接

与小学阶段不同,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期望学生基于自身的美术素养,理解新授的美术知识。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拥有对美术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预习环节是一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美术知识的环节,所以,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预习资源,促使学生在积极建构知识中,发展自学能力。

针对《色彩的和谐》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技术,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透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能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邻近色的概念”,以及邻近色配合下的色彩美感等知识,结合上述内容,教师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围绕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情况,对微课视频的整体时长进行调节。在微课制作完毕后,教师将其发送给学生,使学生在浏览微课和分析课本中,对“邻近色的概念、色彩冷暖的概念”等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这一内容时,学生因为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所了解,因此能够迅速跟上教师的步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高效建构。

教师使用微课技术丰富学生的预习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效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也可以自主进行美术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三、关注差异,针对指导

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能够发现,不同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能力不同,建构美术知识的效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当教师将初中阶段的美术知识引入小学课堂时,有些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接受美术知识,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同等的状态。对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小学美术与初中美术之间的衔接工作,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学习任务,以便学生在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下提升美术素养。

以《我画的动漫形象》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小学阶段所涉及的内容是“卡通的不同类型”“卡通的表现方法”,而在初中阶段则会涉及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动漫形象,动漫形象的设计和制作、动画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内容。所以,为了让学生做好与初中美术课程的衔接,使每个学生都在符合自身能力的前提下接触初中美术知识,教师要先根据以往的美术课程教育经验,对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紧接着,教师基于学生的差异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对于能力稍强的学生,教师设定“欣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动漫形象,自主探究动漫形象的设计和制作方法”的学习任务,而对于能力相对一般的学生,教师则布置“欣赏多个动漫形象,学习卡通的类型,并通过临摹的方式,探索动画设计的方法”的任务。基于差异性的学习任务,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巩固基础之余,接触初中美术知识,提高对卡通、动漫的认识。

由此看出,教师围绕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接触初中美术知识,促使全体学生都可以获得成长,完成与初中美术知识的衔接。

四、优化评价,强化反思

无论是小学美术课程,还是初中美术课程,教育评价都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教育评价中,教师不仅会对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质量进行点评,也会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弥补知识建构中存在的漏洞。所以,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师应当重视评价环节,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之中,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例如,在《设计文化衫》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多元参与的评价环节,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评改意见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反思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了“文化衫的特点和设计方法”等内容后,学生会运用印、画、贴等方法,进行文化衫的设计。随后,教师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引导每个学生讲述自己设计文化衫的过程,以及自己的灵感来源,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每件文化衫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促使学生从同伴的点评中肯定自己的设计,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教师再站在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结合教师的意见,对自己设计的文化衫进行专业性的改进。最后,学生再整合多方意见进行自主反思,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有效改进中提高设计文化衫的能力。

透过上述案例可见,教师为学生设定多元参与的评价形式,强化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性,不仅能让学生增强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仍然具备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让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顺畅地学习美术知识,平稳地度过过渡期,也成为小学美术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未来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在关注基础美术知识教学情况之余,也要主动地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初中美术知识,这样当学生进入初中后,也可以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效、高质地建构美术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