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人格养成的江海美术文化阶梯教学实践
作者: 陈旦在美术课堂中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技能,还要注重利用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发展、生活感受与家国情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获得技能与思想的双重进步。江海美术文化是指长江入海口北部地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带有地方历史色彩的一种美术文化,其“独特创新、兼容并包、质朴实用、异彩纷呈”的特点值得在美术课堂中大力倡导,以促进学生审美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一、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不断积累和有序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本着自下而上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中获得美术技能的提升与审美人格的塑造。
以《风景写生》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写生的基本步骤与要领;让学生认识到构图在写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对写生作品的欣赏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师决定从欣赏入手,先带领学生学会欣赏此类作品,从而对写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在这一思路下,教师首先出示了本地画家对家乡风景的写生作品,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江海美术的流派与特点,接着组织学生对写生的工具和步骤进行了探究,最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写生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之后以家乡的写生作品入手,促进了学生从了解到欣赏再到实践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人格是在一次次审美实践中养成的,教师注重对自然资源、家乡文化的挖掘,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描述的内容更具感受性,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提供便利。
二、设计由浅入深的课程
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师的课程设计也该是由浅入深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序地接受新鲜的事物,以便于学生从表象到理论到操作的全面理解。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具有江海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教师在介绍这些手工艺品时,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与认知习惯进行讲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起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再遇见此类事物时有可供迁移的经验。
以《无笔画》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发现自然之美,带领学生学习对印的方法,并利用水彩等颜料与水的流动性,引导学生探索对印、扎染等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索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师在上课前先组织学生欣赏木纹、水纹和石纹等自然界中存在的纹饰,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花纹的绘制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汇报完成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江海文化中“蓝印花布”的成品,让学生了解先人的智慧,然后组织学生思考、实践,试着先在软纸上制作出有规律的纹饰,当学生成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制作“蓝印花布”的尝试。在学生操作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制作的过程,然后开始大胆尝试、动手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自然界中常见的纹样入手,带领学生认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观摩,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实践,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蓝印花布”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状况,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教学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三、丰富日常授课的形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的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向学生渗透具有地方特色的江海文化时,教师还要注意文化的传承,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带领学生感受文化的多彩与绚烂。此外,还可将参观文化场所、视频观赏、动手实践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带入课堂,以此促进学生自觉地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以《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为例。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技巧差异,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的艺术之美,同时教师也希望学生可以对本土的绘画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师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进入当地的专题展览馆,进行近距离的实景教学。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近距离集中欣赏大量绘画作品、对比绘画作品,让其认识到了中国画的写意与油画的写实,加强了学生对江海文化背景下“生活意趣”的认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之后学习绘画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学生欣赏完成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活动的总结与感受的交流。不同的个体在实践中的感受必然不同,这种感受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学会以“阶梯式”的标准与包容的态度来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自信,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
选择走出教室的沉浸式体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近距离欣赏到自然之美、作品之美,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素材,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教会学生合适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还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需要因人而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细节,挖掘学生的优势能力,结合其优势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美术欣赏也是需要一定方式方法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优势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感觉转化为艺术表现,提升学生美术素养,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美、创造美。
以《穿编的乐趣》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穿编工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师在上课前先对传统穿编工艺进行了介绍,然后进行江海文化背景下穿编艺术的介绍,最后组织学生模仿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教师在深入课堂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立体空间感、模仿力很强,可以仿照教师出示的例图制作出相似的作品,有的学生则极具创造性,可以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造。面对前者教师在日后辅导时可以对其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后者则可以侧重使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
美术教学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艺术技巧,还有学生的思维习惯。优秀的思维习惯可以适用于任何学科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学生审美人格的养成是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注重的内容,教师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将日常授课与具有地方美术特色的江海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乡土情怀,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学会发现美、运用美、欣赏美与创造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