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情思交融的小学数学精彩课堂
作者: 单亚蓓数学,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数字、概念、定理的组合体。然而,要想学好数学,就需要把数学中的这些数字、概念、定理看作学数学的“基石”,在打好“基石”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教师需要深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巧用“情思”,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创设情境,引思入情
情感在学生的认知学习中就像是一味催化剂,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花费的精力与反应的快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奇妙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情境的设置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借助这门艺术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创设适合他们的情境,利用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感性化,用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思追随着教师的思绪,在数学课堂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在讲授《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多媒体展示“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的情况,出示评委给一号选手的比赛分数:9.87、9.90、9.96、9.85、9.88。首先,让学生根据这些分数谈谈自己对这些数据的想法。在学生兴高采烈讨论时,教师适时提出计算比赛成绩的规则:选手的最后分数的算法应该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再算出平均分。那么,请大家来当一次小评委,首先来试着判断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是多少。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常识很快就得出了结果。这时候,教师可以乘胜追击,追问他们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果的。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算法中,大家可以一起探讨,看看哪个算法是最合适的,最终共同寻找比较分数大小的最佳方法。在欢声笑语中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心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在欢快、自由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思维的碰撞,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二、互动交流,深思享情
互动交流是呈现教学内容的良好载体,互动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弥漫,引导着师生去展现智慧,涌动才情。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可以放松心态,发挥主体作用,大胆创新,深挖思考,拓展思路,激发真情,身心投入,无私分享,提高效率。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这份愉悦、祥和中传道、授业、解惑,其乐融融。所以,在发展“素质教育”的当前,我们要让互动交流走进每一节数学课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贡献力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互动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当前教育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因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对于抽象思维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就需要把这些知识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创造一种轻松、自在的环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深思细辨、敢于创造,那么小组合作就是其中最适合的方式之一。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怎样才能使活动的四边形稳定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试着设计并完成这项任务,大家可以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们各个跃跃欲试,出谋划策,在交流互动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有的小组说是给四边形的接头处多钉一些钉子,使其稳固;有的小组说可以给四边形加木条,并且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小组各抒己见中,教师可以继续组织学生进行验证,看看到底哪种方法最合适。最终,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发现,只有在四边形中出现三角形时,框架才最稳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认识到了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又学会了合作交流、分享资源,在深思中激发出了创造精神。
三、联系生活,融思表情
数学知识尽管抽象、难懂,但是它来源于生活,如果把生活作为数学知识的依托,数学知识就会变得鲜活起来。所以教师需要把数学课堂生活化,日常生活数学化,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数学中发现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发现教材中的生活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探索生活,主动运用已学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把数学思维融入生活中,激发学生发散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一看,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长方形的存在。然后说一说两者哪个比较大,使学生试着表述物体表面的大小。其次让学生摸一摸,摸摸自己的课桌、椅子、文具盒、课本、尺子等,摸完之后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再找一找,找到生活中其他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物品,并试着比较他们的大小。由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运用各种感官,使学生逐步感知,循序渐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动手计算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历史传承”板块是由正方形瓷砖一块块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历史传承”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把相关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实例中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从中寻找数学知识,表述自己的想法、见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数学思维的大门,一点点地接近数学本质。
四、巩固拓展,提思激情
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基本相同,但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思维和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巩固练习题,在练习题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延伸、拓展、提升,当然,设计的练习需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升,有所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你知道鱼缸的体积怎么求吗?你能求出金鱼的体积吗?”“一个圆柱形鱼缸,鱼缸的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16厘米,把一条金鱼完全浸入鱼缸中,鱼缸的水面上升了2厘米,水并没有溢出。请大家试着求出鱼缸的体积和金鱼的体积。”第一问,运用公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第二问,有学生可能会被思维定式所限:金鱼是不规则的呀,怎样才能求出来呢?没有学过相关公式呀。另有学生则会换位思考,借助规则的容器,上升的水面求出金鱼体积。
借助练习,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巩固、提升,同时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认识,在这样的拓展延伸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巧用情,以情激情,以情激思,使数学课堂充斥着激情,精彩纷呈,激发学习的动机,迸发思维的火花,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享受这份特殊的情思交融,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