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设计推演策略
作者: 苗培林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核心问题构建的意识,对教材内容作深度分析,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思考,提炼出核心问题,借助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和学习,形成学习内驱动力,启动学生数学思维,在更短时间内建立学科认知。学生对学科问题有主动探索的主观要求,教师要及时推出核心问题,对学生学习活动形成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深度学习环节,在问题设计、问题投放、问题解读、问题评价等环节形成对应认知。
一、整合内容,提炼核心问题
所谓核心问题,是对教学内容作整合处理,围绕学生思维现实做出问题设计和投放,对学生形成对应冲击,成功调度学生学习思维进入课堂情境。核心问题带有启迪性、指导性、对接性、融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教师合理运用这些问题展开具体调度,能够激发学习动力。
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的应用》一课为例。教师在负数概念解读时,从生活实例展开思考,对具有相反意义的数作正数和负数设计处理。针对这个核心问题,教师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相反数信息。如“收入与支出”“向东与向西”“上楼与下楼”“增加与减少”等,让学生主动搜集生活中的正负数案例,对相反数表示方法作推演。如“收入和支出”案例,学生自行编辑了题目:家庭上个月收入10000元,买各种生活用品花出去5000元,如何用正负数表示收入和支出呢?学生快速给出答案:收入是正数,可以记作“+10000”;支出用负数标记,可以记作“-5000”。学生在教师鼓励下纷纷找出一些正负数应用案例,课堂展示气氛活跃。
针对正负数设计核心问题,教师对应设计是比较到位的,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正负数表达相反的数,学生有了这个意识之后,自然形成更丰富的认知。整合数学内容,提炼核心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核心问题进行案例搜集和优化处理,给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二、建立情境,投放核心问题
教师在核心问题投放方式设计时,需要有情境创设意识,借助一些辅助手段作对接处理,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定冲击。学生学习思维启动需要一定的主动因素介入,教师问题设计和投放,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手段,学生对教师投放问题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如果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也能够形成一定激发和调度。学习情境设计需要考虑学生接受实际,利用问题带入形式激发调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要展开对接设计,将学科核心问题有效融入情境当中。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相关内容,教师拿出一个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木框,一边展示一边设计问题: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木框,如果随意拉动,其圈内的面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你能够找到其变化规律吗?问题抛出后,立刻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课堂讨论气氛逐渐形成。经过反复观察,一些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这个平行四边形是可以活动的,当图形越扁平时,其面积就越小。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其‘高’长度越短,其面积就越小;反之,其面积则越大。”教师现场作测量和计算,让学生对相关结论作验证,帮助学生顺利建立相关概念认知,成功解决学科核心问题。
教师利用核心问题展示道具,让学生结合观察计算消化相关认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思考。在学科教学情境设计时,大多数教师会首选多媒体展示手段作投放,而忽视实物观察和测量,缺少现实感,不能进行互动操作。教师引导学生作实际观察,结合核心问题作具体投放和研究,给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三、丰富活动,推演核心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对学科核心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需要设计一些活动形式,让更多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在广泛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发挥核心问题的激发作用。学生质疑释疑、课堂辩论、案例讨论、数据分析、信息搜集、数学实验、手工操作等,都属于数学学科活动形式范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作出相应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问题解析任务,实现学科能力的成长目标。
数学学科核心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作更多对接性思考,如果能够结合数学活动组织和展开研讨,对学生形成的心理冲击会更为强烈。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小数在生活中有更多应用,根据小数的性质要求,小数点后面末尾的零取舍都不影响小数的大小判断,你能够用一句话作总结吗?如果我们进入超市去对比小数的大小,你能做出准确判断吗?学生从书面上对小数性质有了直观了解,但没有结合生活的实践体验,对进入超市作小数大小判断活动是充满期待的。教师做出具体布设,要求学生对哪些小数作对比,利用小本子记录下对比的情况,回来之后作汇报。学生快速启动学习思维,对小数性质作梳理,做好知识储备,准备进入到超市作实践训练。
教师推出超市比较小数大小的活动,将核心问题融入其中,要求学生先作书面的梳理,对小数性质作推演处理,然后利用超市行动展开活动组织,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建立的学科认知会更为深刻。学生都有去超市的经历,自然有更强认同感,教师以此展开教学设计,其适切性更高。
四、延伸实践,验证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对学生实践的支持作用也是非常鲜明的,教师在学科实践应用环节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学生顺利建立问题对接意识,在实践验证中找到核心问题答案,也能够在数学生活认知对接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更多数学内容,如果教师借助核心问题展开生活化设计,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完成核心问题的思考和应用,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
学生有一定生活认知基础,教师及时作出对应设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内化数学概念,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意识,建立完善的学习体系。
以《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软尺,对校园中的一块三角形花圃作测量,先测量其中一个底边,然后找到适合的位置测量这个边上的高,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学生参与操作的积极性很高,顺利拿到相关数据,计算出面积结果。很显然,这部分内容的核心问题是借助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实践运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校园中作实际测量和计算,为学生创造核心问题内化的机会。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得到需要的数据,然后套用公式作计算,对三角形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延伸实践设计,给学生带来生活化操作机会,成功调度学生学习主动性,完成核心问题的内化目标,教师发挥了组织调度作用,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实践机会,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生活化实践过程中融入核心问题,给学生带来的感知体验是立体的、鲜活的,学生在实践验证中形成学科认知,符合主体教学基本要求。
借助核心问题开展教学,能够对学生形成强烈心灵触动,促使学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在深度思考和互动探究中达成学习共识。教师深潜教材对教学内容作深入研究,进入学生群体对学生学情作对应调查,都可以找到核心问题设计和投放的对接点,以顺利实现思维对接,有效提升学科教学效度。愿学生对教师投放的学科核心问题有更多关注,教师借助问题展开教学调度有更多契机,促使学生自然形成数学思想,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