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 张明惠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这一基本理念。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将“生活化”贯穿始终,让教学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富有情趣的生活化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评价机制,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感知善恶、追寻真理,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成自觉的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落脚生活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最终落脚点,它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维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多方考虑,从学生所处的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生活经验、个性特点等的不同不断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维度。课堂是学生生活的还原,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生活经验、生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其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

1.充分利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学生的生活及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材中的内容往往与学生较为典型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它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这就是教材体现的立足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资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以生为本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知道买东西有哪些学问”,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学生回答后,会发现他们所说的答案就是教材上的“学会看包装”“避免购物小麻烦”栏目所要告诉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通过经验的分享,学生会很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又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习俗》一课时,教师应以本地的习俗为主,发动学生甚至家长一起了解调查当地的习俗。这时,教材的使用就会比较少,更多的是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路去探究本地习俗,通过拓展教材外的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学。

2.巧妙运用小栏目创设生成型课堂

部编版教材中增设了许多有趣的小栏目,如“阅读角”“知识窗”“活动园”等,这些小栏目进一步开放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空间,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为学生拓展了更广阔的视野,也为学生的持续成长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时,教师就利用“活动园”这个栏目,邀请一名学生的爸爸,表演了川剧变脸,学生对川剧变脸这种民间艺术也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和了解。

三、教学方法丰富生活

1.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课文内容改编成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领悟课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内涵。这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而采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他们在生活中的角色意识,能唤起学生的道德感。

例如,在教学《合理消费》一课时,课文内容中有一段“小茜逛商场想买名牌书包”的情节。教师可创设去百货商店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小茜,双方摆事实、讲道理都想要说服对方。教师让学生演后评,评了再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内在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就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和行动。这就是角色扮演的神奇之处。

2.竞赛评比,寓教于乐

竞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在竞赛评比中,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也能感受失败与挫折。在竞赛中,学生能学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真正内化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我不拖拉》一课时,教师组织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将一个复印在纸上的小闹钟,描好线条,用剪刀剪下,贴在黑板上,完成得又好又快的小组得胜。一声令下,各组迅速行动,最快的小组3分钟完成,也有一组较慢,用了10分钟。经过评审,发现有的小组虽然快,但小闹钟的质量却很差,不是线条连得歪歪扭扭就是剪得不够圆滑。于是,教师问道:“这样的小闹钟谁会买回家呀?”大家都摇头表示拒绝。教师马上总结道:“是呀,完成一件产品,首先要看质量,质量过硬了,再节约制作时间,没有质量的快是不可以的。”学生都同意教师的点评,输掉比赛的学生也心悦诚服。在之后的学习中,只要遇到有的学生作业快却不讲质量的情况,教师就会提到这次比赛,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了。

3.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课堂辩论是让道德思辨外化、深化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认知冲突或是有意识地制造认知冲突,组织学生辩一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舌战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例如,在教学《网络新世界》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学生上网”这一热点话题进行“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启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与好处,这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产物,是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工具;另一方面对小学生而言,因为其自律能力差,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沉迷网络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最后得出“上网要有度,上网要守则!”的结论。

4.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转化为“行”。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需要通过其他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和补充。

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调查、去采访“在你的衣食住行、学习、就医、旅游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哪些人为你们默默奉献?”通过调查了解和探访,学生了解到许多工作岗位和劳动者,这些劳动者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学生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教师又设计了班级自我服务、校内义务劳动、家务劳动打卡等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评价联系生活

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工作是否能够精准落实的关键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要更具生活性和综合性。应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而不是局限于结果的评价。

运用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加符合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学生具有独特性的个性特点。学生在与教师一起整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回顾与反思,肯定进步,找到不足,这是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方法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去尝试、去挑战、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多角度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做出贴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评价,每一个学生都应在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肯定,同时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教师应根据它的课程特点,从多方面进行生活化的改革,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生活内容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才能真正发挥其为社会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应有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